保障住房如何建? 高交會提供新方案托起安居夢

來源:金羊網 2023-11-17 11:38:28

一個個“集裝箱”搭建而成的建築,走進去卻是精裝修套間。房間格局方正,桌椅、衣櫃、床具等一應俱全,可實現拎包入住。更值得稱道的是,建築還可拆卸移位,迴圈利用。

第二十五屆高交會上,一款“可移動箱式鋼結構整合模組化建築週轉型保租房産品(青年驛居計劃)”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該方案由深圳市中集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市龍華人才安居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設科技促進中心聯合研究,旨在發揮可移動鋼結構模組化建築易建、綠色、環保等優勢,利用零散閒置用地提供週轉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以下簡稱“保租房”),解決新市民、年輕人的住房困難,托起他們的安居夢。

打開保租房供給渠道新思路

城鎮化不斷推進,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集聚,安居是一個重要話題。以深圳為例,城中村是深圳住房供應的主體,深圳約有1100萬人租住在城中村,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近九成。

如何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提升居民居住品質?今年3月17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關於公開徵求《深圳經濟特區國有土地供應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為保租房建設提供了新機遇、新渠道、新發展思路。《意見》提出,在供地方式方面,國有土地可按規定臨時使用、委託管理。其中,國有儲備土地可根據需要短期利用。在國有土地租賃方面,除居住用地外,國有土地可以通過短期租賃和長期租賃方式供應。

基於上述政策背景,中集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龍華人才安居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設科技促進中心聯合開展“可移動箱式鋼結構整合模組化建築”週轉型保租房産品研究課題,並創新提出“青年驛居計劃”。

“青年驛居計劃”是指利用國有閒置土地,採用可移動鋼結構模組化建造技術,以新市民、青年人為目標客戶群,快速、規模化建設6層左右、18平方米為主力戶型的週轉型保租房。

該模式具有“靈活便利、快速供應、需求契合、不增負擔”四大突出優勢。一方面,通過統籌利用大量現存的零散閒置土地,每100平方米佔地約可建10套住房,能夠做到靈活便利、“見縫插針”式用地。另一方面,標準模組採用數字化設計、智慧化製造,90%以上工作量可在工廠完成,現場僅需簡單拼裝,可有效減少約70%的現場建築垃圾、降低約80%以上的施工噪聲、減少約30%以上的碳排放量,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優勢明顯。此外,項目從建設到拎包入住只需3-6個月,可有效保障保租房快速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塊選擇上,“青年驛居計劃”遵循保租房“四個跟著走”策略,即“跟著産業園區走、跟著大型機構走、跟著軌道交通走、跟著盤活資源走”,通過“就近解決、送房到府”的貼身服務方式實現“職住平衡”,降低通勤時間,提升出行體驗和生活品質。

基於模組化的靈活組合優勢,“青年驛居計劃”可根據不同場地大小形狀、不同租賃年限、不同土地類別、不同地段租金標準等進行定制化建設,還具有可迴圈利用、土地可復原等特性。在確保國有資産最大程度保值的同時,不會對國土空間的長遠規劃和城市規劃建設産生任何阻礙和負擔。

目前,“青年驛居計劃”正申請試點項目,逐步探索和總結適用於該模式的常態化管理辦法。

借鑒香港過渡性住房建設模式

記者了解到,“青年驛居計劃”的提出還借鑒了香港過渡性住房建設模式。

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房屋供應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香港特區政府為解決市民居住問題,在加快推進公共房屋建設的同時,探索以模組化建築形式增加過渡房屋供應。

香港首個落成啟用的過渡性住房“同心村”項目便是由中集集團建造。該項目僅用了三個多月就建造了1800套住房。項目充分考慮人們的居住體驗,設計有綜合服務大樓、便利店、共用廚房、戶外兒童樂園、小區園圃等設施,以解決居民的生活所需,方便居民互動交流和體育鍛鍊。

據悉,短短兩年時間,中集集團已為香港打造了6個過渡性住房項目,項目總計提供近3600套住房,預計惠及逾15000名基層市民。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保障住房如何建? 高交會提供新方案托起安居夢
來源:金羊網2023-11-17 11:38:28
一個個“集裝箱”搭建而成的建築,走進去卻是精裝修套間。房間格局方正,桌椅、衣櫃、床具等一應俱全,可實現拎包入住。更值得稱道的是,建築還可拆卸移位,迴圈利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