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個別區域已經出現供給過剩,可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土地建設保障性住房

來源:新華社 2023-12-21 12:15:1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強調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為什麼啟動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保障對像是誰?誰來建?如何管理?記者就此採訪了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

為什麼啟動:重構市場和保障關係的一項重大改革

國家開發銀行近日在福州落地全國首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貸款,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啟動。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啟動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是因為此前商品房保障房的“雙輪驅動”存在一長一短的情況,保障性住房建設相對滯後,在住房供給中佔比偏低,不能滿足需求,存在明顯短板。特別是在一二線大城市,由於房價高,部分工薪收入群體買不起商品住房。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在新形勢下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要求,完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重構市場和保障關係的一項重大改革。

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與此前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有何不同?該負責人説,原有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為主體。而現在則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分為配租型和配售型兩種保障性住房,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保本微利原則配售。按照要求,城市人民政府要從解決困難工薪人群住房問題入手,根據供給能力,合理確定保障範圍和準入條件,逐步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工薪收入群體。

保障誰:當前重點要保障好“兩類群體”

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並非照搬國外某種模式,而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住房保障模式改革,要加快建立一種“保障+市場”的房地産業發展新模式。那麼,哪些人可以申請、怎麼申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呢?

該負責人表示,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家庭為單位,保障對象只能購買一套保障性住房,其重點針對住房有困難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體,以及城市需要引進的科技人員、教師、醫護人員等這“兩類群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蓋其他群體。

同時,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建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拓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新路子。目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申購的具體條件,還要看地方政府下一步的規劃和要求。標準是根據申請人的家庭收入、住房、財産等因素按順序配售,從最困難的群體做起,逐步拓展範圍。

怎麼建:城市黨委、政府負有主體責任

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那麼這類房子怎麼建?由誰來建設呢?該負責人表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根本目的是滿足住房困難群眾基本住房需求,按照要求,城市黨委、政府對於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負有主體責任。

據介紹,目前大部分城市已按要求報送了明年的建設計劃和建設項目,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地方將建設項目落實到具體建設地塊,同時做好後續項目儲備。其中上海、濟南、青島、福州、長沙等不少城市已經開工了一批項目。

目前建設保障性住房面臨的困難較多,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著力解決好建多少、怎麼建、資金怎麼平衡、怎麼配售、怎麼管理等一系列重點問題。為此,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數量,將由城市政府“以需定建”,科學合理確定供給規模。

該負責人表示,部分城市個別區域已經出現供給過剩,可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司法處置的住房和土地等建設籌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避免閒置浪費。與此同時,涉及土地、財稅、金融等配套政策已在陸續出臺。

如何管理: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

這次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

該負責人説,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明確要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禁止違規將新建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變更為商品住房流入市場。

保障性住房不得上市交易、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將是區分保障性住房和市場化住房一個重要的舉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保障性住房的供給。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要求,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過程中,將採用“新房新政策,老房老辦法”的原則,保障性住房政策實施前已配售的共有産權住房、人才房等,將繼續執行原有政策。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部分城市個別區域已經出現供給過剩,可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土地建設保障性住房
來源:新華社2023-12-21 12:15:1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強調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為什麼啟動新一輪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保障對像是誰?誰來建?如何管理?記者就此採訪了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