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落實認房不認貸,中心城區商品住房不再執行搖號銷售政策

來源:澎湃新聞 2023-09-06 15:16:50

據微信公眾號“寧德住建”9月4日消息,福建省寧德市出臺《關於促進中心城區房地産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

《措施》提出,促進剛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費。貫徹落實“認房不認貸”政策,居民家庭 (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對於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或申請商業銀行貸款購買第一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可按照20%執行。執行改善性住房換購稅費減免政策,鼓勵剛性和改善性住房群體入市,對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減免增值稅;對個人轉讓自用5年以上,並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對個人購買家庭唯一住房或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減徵契稅;對出售自有住房並在現住房出售後1年內在中心城區重新購買住房的居民,符合條件的對其出售現住房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予以退稅優惠。  

寧德市還將取消搖號購房政策。為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各類人才來寧就業、創業,支援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自本措施發佈之日起,中心城區商品住房(含預售、現售)不再執行搖號銷售政策。

大力改善新建片區、小區和樓盤出行條件。《措施》顯示,加快推進金涵、連城路、塔南、三都澳等片區與中心城區主幹路網的銜接,重點加快連城路、東僑路、林特路等南北向道路建設,打通惠風路、天山路三期、寧德市學院路西段、金馬南路等斷頭路,完善新建住宅小區區間路網建設,加快城市公共交站點、新能源車輛充電設施等建設,更好地滿足居民便捷順暢的出行條件。

提升新建片區、小區和樓盤周邊環境配套。加快推進金涵、連城路、塔南、三都澳等片區及周邊供水、雨污管網、燃氣等基礎設施配套,系統設計打造一批口袋公園、立體綠化等項目,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便利及休閒、運動的需求。

努力滿足群眾差異化住房需求。科學合理地把握土地供應節奏;結合城市更新,研究推出一些配套設施齊全、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塊,有序發展立體生態住宅(“第四代住宅”);優化商品住房銷售均價最高限價政策,滿足居民改善性住房的新需求。

統籌不動産、戶籍和實際居住等因素安排入學。全面啟動連城片區蕉城中學東校區和蕉城實驗小學東校區、三都澳新區蕉城附小、北部新城規劃中學等學校項目建設,提供更多的學位;購房戶未取得不動産權證的,公安部門憑商品房買賣合同和交房證明等材料,簡化辦理落戶手續;教育部門要統籌安排適齡子女入學的需求。

對房地産項目審批實行綠色通道。加快工程項目審批改革步伐,自然資源、住建部門負責指導開發企業儘速提交相關手續申請,從開發企業方案報審到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在2個月內完成(不包括開發企業修改方案的時間),從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土地不動産權證到申領施工許可證在2個月內完成(不包括施工圖設計時間),各環節審批部門主動靠前服務,提升服務品質;要主動開通新建商品住房網簽備案和不動産登記“綠色通道”,推行新建房地産項目“交房即得證”模式;更好地解決各類市場主體在住房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

建立房地産開發企業信用評價及獎懲機制。對三年內參與房地産項目過程中沒有出現品質安全、欠薪、捆綁銷售等問題的各類市場主體,實行正向激勵;對信用等級評定良好的房地産開發企業,可予以適當縮短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節點時限和降低留存重點監管資金的額度等信用激勵;更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投資信心。

提高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水準。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水準,加大物業服務管理社區協調機制,大力推行紅色物業星級評價,對評定為四星及以上物業服務企業,支援優先推薦參與政府、國有企業等公共物業項目的管理,更好地打造居民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福建寧德:落實認房不認貸,中心城區商品住房不再執行搖號銷售政策
來源:澎湃新聞2023-09-06 15:16:50
據微信公眾號“寧德住建”9月4日消息,福建省寧德市出臺《關於促進中心城區房地産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