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際15年發送旅客3.4億人次 逐漸實現“公交化”運營

來源:北京日報 2023-08-01 14:11:12

2008年8月1日,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開通運營,北京南站同步啟用。自此,京津兩地融入半小時通勤圈。15年來,京津城際累計發送旅客3.4億人次,從開通時的47對列車,不斷擴容至目前最高128對,增加約2.5倍。最小間隔3分鐘、逐漸“公交化”運營的復興號,助力越來越多的奮鬥者過上雙城生活,也帶動著沿線經濟增長。

5月23日,一列復興號動車組行駛在京津城際鐵路線天津武清段。孫立君攝每天七八萬人乘坐

京津間開行旅客列車,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在一次次鐵路提速下,兩地間的運作時間,從3小時、2小時逐漸壓縮至2007年的1小時09分。

2008年8月1日,劃時代的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時速35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開通首日,北京南站就發送2萬多人。”北京南站售票車間主任康順興回憶。

15年來,鐵路部門千方百計滿足不斷增長的旅客需求。每天,七八萬人乘坐京津城際出行。

上週五6點59分,天津居民郭先生抵達北京南站,下車後他特意觀察了一下“加長版”復興號——兩列動車組連接起來後,車廂由原來的8節變成16節。郭先生明顯感覺到,早上這個時間點的京津城際高鐵車票更好買了,“説走就走”成為常態。

今年6月15日,“加長版”復興號——重聯列車、長編組列車開跑京津城際,週五、週一等高峰日可增加運力2.76萬人次,較調整前運輸能力提升18%。其中,北京南站京津城際始發總運能達到8.5萬人,相比之前運能增加1.4萬人,增幅達到20.5%。實現“公交化”運營

京津城際日開行列車從最初的47對,擴容至目前的128對。最短髮車間隔從15分鐘縮短至3分鐘,真正實現了“公交化”運營。

雙城生活,成為“軌道上的京津冀”最生動的注腳。

早上八九點鐘,武清站候車大廳人頭攢動,這座京津城際中途站,被跨省通勤旅客“塞”得滿滿噹噹。“工作日,武清站六成都是跨省通勤族。”武清站副站長齊宗利説,今年暑運調圖後,從早上6點多的第一班高鐵到上午9點多,武清站通往北京方向的列車最多達11趟。15年來,武清站日均發送旅客從二三百人,發展到八千余人,週末客流超過1萬人。

高鐵帶火了武清特色購物旅遊。週末,乘坐京津城際列車前往武清站對面的佛羅倫薩小鎮購物,成為不少北京人的週末休閒“選項”。統計數據顯示,15年間,在京津城際輻射帶動下,天津武清生産總值增長了5倍多。京津將形成4條高鐵通道

京津城際跨出“軌道上的京津冀”第一步。此後,石太客專、京滬高鐵、京廣高鐵、津秦高鐵、津保鐵路、津濱城際、石濟客專、京雄城際、京張高鐵、崇禮鐵路、京哈高鐵、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寶坻至北辰段)等多條線路相繼開通運營。

15年間,京津冀區域內高鐵總里程由118公里增長至2486公里,實現了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京津冀都市圈1小時通勤、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交通圈基本形成。

今年年底,隨著津興鐵路開通運營,京津之間將形成4條高鐵通道,其中,從北京南站出發,京津城際可開往天津站、武清站、濱海站、塘沽站;從北京南站出發的京滬線也途經天津南站;從北京站出發,京濱城際直達天津寶坻、北辰;即將開通的津興鐵路,從大興機場站出發,可直達天津西站。

2022年,雄商高鐵、雄忻高鐵、津濰高鐵、太錫鐵路開工建設,目前石雄城際正在開展前期研究。未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將越織越密,更好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京津城際15年發送旅客3.4億人次 逐漸實現“公交化”運營
來源:北京日報2023-08-01 14:11:12
2008年8月1日,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開通運營,北京南站同步啟用。自此,京津兩地融入半小時通勤圈。15年來,京津城際累計發送旅客3.4億人次,從開通時的47對列車,不斷擴容至目前最高128對,增加約2.5倍。最小間隔3分鐘、逐漸“公交化”運營的復興號,助力越來越多的奮鬥者過上雙城生活,也帶動著沿線經濟增長。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