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數字人民幣發的工資,是種什麼體驗?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4-25 07:44:50

近日,“一地用數字人民幣發工資”的消息引發廣泛討論。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江蘇省常熟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常熟市財政局日前印發《關於實行工資全額數字人民幣發放的通知》。該通知稱,從5月開始對常熟市在編公務員(含參公人員)、事業人員、各級國資單位人員實行工資全額數字人民幣發放。“收到數字人民幣形式的工資是什麼體驗?”許多網友好奇。

多地“嘗鮮”用數字人民幣發工資

以數字人民幣發放工資,指用人單位將員工工資以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至員工個人的數幣錢包。實際上,去年開始,多個城市就已有此類嘗試。如,江蘇省太倉市去年已推行人民幣工資代發。據“太倉金融”公眾號消息,2022年7月,太倉市全市59個市級部門、8個區鎮下屬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全額使用數字人民幣代發工資。

蘇州市內的多個轄區也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發放工資。據媒體報道,2022年3月蘇州市相城區64名新增申領重點産業高層次人才薪酬補貼的人員收到了通過數字人民幣方式發放的人才補貼,共計23.5萬元。同年6月,吳江東太湖度假區(太湖新城)的在職人員收到了單位發放的首筆200元數字人民幣工資。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今年發佈《江蘇省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方案》,其中提到,逐步探索財政預算單位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採用數字人民幣開展日常資金收付,著力開展財政支付、政府採購、公共資源交易、稅費繳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應用。不只江蘇,全國多個省份都在嘗試以數字人民幣發放工資。

據媒體報道,2023年2月,交通銀行山東省分行為濟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成功落地濟南首筆市級國企數字人民幣工資代發業務。2022年8月,寧波落地首批以數字人民幣發放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慈溪市財政局、金融發展服務中心等5家行政事業單位,以數字人民幣為557名員工發放了7月部分工資。

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中新財經專訪時表示,面向公職人員以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工資,由點到面,不斷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有助於轉變公眾觀念,培養使用習慣,進一步促進數字人民幣應用推廣。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地方推廣用數字人民幣發放工資。

領取數字人民幣工資,有何不同?

數字人民幣正加速融入生活,“工資變數字貨幣”令很多人好奇,用數字人民幣領工資有什麼特別之處?究竟是種什麼體驗?“我們已經用數字人民幣發工資一年了。”來自湖南的亦菲(化名)告訴中新財經。亦菲所在的單位是湖南數字人民幣推廣的試點單位之一。她表示,領取數字人民幣工資在操作上沒有難度,只需要下載一個數字人民幣App。

“領到工資後可以免手續費將數字人民幣提現到銀行卡,和往常一樣,錢可以直接消費,也可以在支付寶、微信上花。”來自蘇州某事業單位的受訪者向中新財經表示。在許多人看來,隨著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以數字人民幣發放的工資使用起來也更加便捷。

如,在江蘇揚州,居民可以用數字人民幣錢包裏的錢直接繳納孩子在校的伙食費。蘇州部分燃氣和水電繳費也可以實現數字人民幣代扣代繳;多個大型公共停車場實現數字人民幣支付;蘇州久光百貨等多家大型商業綜合體開展數字人民幣結算業務。另外,隨著各地大力推進數字人民幣應用,使用數字人民幣消費能“薅到的羊毛”也越來越多。

來自北京的雨朝(化名)對中新財經表示,此前她在銀行開通個人數字人民幣錢包時領取到了銀行發放的20元消費紅包。中新財經注意到,許多城市都推出了“數幣紅包”,覆蓋多個消費場景。另外,使用數字人民幣在商超購物也不時能遇到商家的優惠活動。

開戶量不斷攀升,你開通了嗎?

隨著多地推進用數字人民幣發工資和提取公積金,以及拓展數字人民幣消費場景,數字人民幣開戶量和交易量也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多地數字人民幣開立錢包數量達到百萬量級,更有部分地區的累計交易金額超千億元。

以蘇州為例,2022年蘇州開展了一系列數字人民幣促消費活動,全年各銀行、各板塊投入促消費資金近1.2億元,帶動消費金額超33億元。至2022年年末,蘇州全市數幣個人錢包超3054萬個,試點場景超93萬個,數幣商戶超48萬戶。不過,儘管數字人民幣逐漸融入生活,仍有不少網友表示“至今還沒開通”。

董希淼認為,對電子貨幣和支付工具而言,場景豐富程度往往影響用戶選擇和使用體驗。應進一步加強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建設,通過完善的生態體系、豐富的應用場景,讓數字人民幣無處不在、觸手可及,進而吸引更多公眾和機構使用,提高使用頻率和用戶體驗。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使用數字人民幣發的工資,是種什麼體驗?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4-25 07:44:50
近日,“一地用數字人民幣發工資”的消息引發廣泛討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