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樓市“雙鬆綁”: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及以上房源無需搖號

來源:中新經緯 2022-11-18 16:30:05

11月18日電 據微信號“成都住建”消息,成都出臺通知優化區域限購措施以及優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證搖號排序選房,提出建築面積在200平方米及以上的房源不再實施公證搖號。

優化區域限購措施

據悉,為改善成都市房地産市場局部區域供需失衡狀況,促進職住平衡,推動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成都市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區域限購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自2022年11月18日起施行。

《通知》提出,將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成都高新區西部園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統一為一個住房限購區域,具備該區域內任一區購房資格的居民家庭以及具備成都高新區南部園區購房資格的居民家庭,均可在該限購區域內購買住房。該區域購房套數、戶籍社保年限等住房限購要求保持不變。

在成都東部新區、青白江區、新津區、簡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大邑縣、蒲江縣區域內生活工作且無自有産權住房的非成都市戶籍居民家庭,可在該區域內購買一套住房用於自住。

優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證搖號排序選房

11月17日,成都市住建局、成都市司法局聯合出臺《關於優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證搖號排序選房有關規定的通知》(以下簡稱《公證搖號通知》),以進一步優化完善成都市中心城區新建商品住房公證搖號排序選房的相關規定。《公證搖號通知》自2022年11月18日起實施。

《公證搖號通知》在三方面優化完善銷售方式。

——不再區分居民家庭購房資格的順位。登記購房人的資格復核不再按照戶籍所在地、穩定就業地及社保年限進行順位排序。

將原來的無房居民家庭、棚改貨幣化安置住戶、普通購房家庭三類優化為兩類,即無房居民家庭(含棚改貨幣化安置住戶,以下簡稱“無房(棚改)家庭”),以及普通購房家庭。

——符合三類情形之一的,由開發企業自行組織銷售,不再實施公證搖號。

包括,首次開盤的“雙限地”項目及其後續批次房源。

建築面積在200平方米及以上的房源。

登記購房人數在房源數(不含200平方米及以上)2倍以內的房源。

——建築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下且登記購房人數在其對應房源數2倍及以上的房源,實施公證搖號排序選房。

其中,登記購房人數在其對應房源數2倍(含)至3倍之間的,按照無房(棚改)家庭、普通購房家庭兩類實施公證搖號排序選房;無房(棚改)家庭優先選購的房源不低於對應房源數的70%,剩餘房源用於普通購房家庭選購。

登記購房人數在其對應房源數3倍及以上的,對所有報名成功的無房(棚改)家庭實施公證搖號排序選房;若無房(棚改)家庭不足房源數3倍的,由普通購房家庭按照公證搖號順序遞補。

需注意的是,實行公證搖號的項目,報名結束後,登記購房人數在其房源數2倍及以上的,所有報名成功的無房(棚改)家庭、普通購房家庭均參與公證搖號排序,公證搖號排序結果將對外公示,並作為購房資格復核及按序選房的依據。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2022年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成都房價相對堅挺。

數據顯示,10月,新房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依次是南充(1%)、合肥(0.6%)、北京(0.4%)、寧波(0.4%)、上海(0.3%)、杭州(0.3%)、成都(0.3%)、長沙(0.2%)、濟南(0.1%)、安慶(0.1%),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依次是成都(0.4%)、南充(0.3%)、煙臺(0.2%)、北京(0.1%)、徐州(0.1%)。

可以看出,北京是唯一一個新房、二手房價格均為正增長的一線城市,成都則是唯一一個新房、二手房價格均為正增長的二線城市。不過,北京、成都的房價環比漲幅均較過去幾個月有所放緩。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成都樓市“雙鬆綁”: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及以上房源無需搖號
來源:中新經緯2022-11-18 16:30:05
11月18日電 據微信號“成都住建”消息,成都出臺通知優化區域限購措施以及優化完善商品住房公證搖號排序選房,提出建築面積在200平方米及以上的房源不再實施公證搖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