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潮涌都市圈

來源:成都日報 2021-07-27 09:35:22

_中國網地産

動車公交化運營讓成德眉資聯繫越來越緊密 本報資料圖片

_中國網地産

成德眉資已經實現公交一卡通 本報攝影部供圖

_中國網地産

成德眉資加快構建高效聯通的現代交通圈 受訪單位供圖

■成德眉資四市今年一季度GDP佔全省比重上升至48%

■都市圈過去一年日開行動車達107.5對,去年日均客流量達3.8萬餘人次

上個月的今天,一架川航A350飛機從天府國際機場騰空而起,萬人矚目下,宣告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運營,自此,成都成為我國內地第3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成為打造成渝世界級機場群的重要支撐。

透過舷窗,首航的旅客用全新的視角打量著腳下的城市:以成都中心城區為核心,一條條主幹道呈放射狀,將繁華的都市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來,在成都周圍形成一個緊密的都市圈。

從地面仰望,人們看到的則是更廣闊的未來。“數千億級的臨空經濟,將帶動周邊區域加速聚集各種要素資源。所幸的是,我們已經與成都融為一體。”從機場出來是即將完工的成資大道,資陽市發改委副主任卿明彬看向深邃的天空,憧憬的是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的美好藍圖。

這不僅是成都的未來,還是整個成都都市圈的未來。自2020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提出以來,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建設,便成為了國家戰略落地落實的“全局之謀”。2020年7月27日,成德眉資同城化辦公室正式掛牌,這標誌著,成德眉資同城化取得了實質化進展,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風起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此,雙城閃耀,潮涌成渝。

彼時的成都,地域面積、經濟總量、常住人口僅相當於重慶的17.4%、72.1%、53.1%,如何承擔雙核之一?

2020年1月16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推進會上明確提出,要把成德眉資同城化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撐性工程,實施“一幹多支”發展戰略的牽引性工程,要按照規劃統一、機制高效、政策協同、項目落地的要求,整體提升發展能級,做大做強雙城經濟圈的“極核”和“一幹多支”的主幹。

從“先手棋”到“支撐性工程”,從“極核”到“主幹”,在國家戰略機遇加持下,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支援成都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這意味著成都都市圈正式與南京、福州、西安都市圈等一道進入了國家層面,以開拓者的姿態,探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從四座城到一個圈,打破的不僅是行政區劃的界限,體制機制突破是最大的難點,而在這方面,成都都市圈走得更靠前。2020年7月27日,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揭牌,領導小組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研究決策同城化發展規劃、工作重點、重大舉措,確保規劃統一、政策協同、機制高效、項目落地;成德眉資四市選派骨幹力量集中辦公,並建立多個專項合作組,共同推進重點領域同城化發展工作。每個合作組均由省直有關部門進行指導,成都市分管市領導牽頭協調,德陽、眉山、資陽三市分管市領導參與協調,常態化運作、實體化運作。

德陽市區域協同發展局局長王曉芬便是常設機構的一員,自從來到省同城化辦公室兼任公服組組長,她對省同城化辦實現常態化運作,實體化運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有深刻的感受。“成都都市圈健康持續邁進的首要基礎是理念同城,理念同城必須有辦事機構、有人才支撐、有實操培育,而省同城化辦以跨界、中立的特點,在協調新問題、調度關鍵點的過程中及時傳導了成都市的先進認知、準確反饋了德眉資的動態需求,共識底盤進一步夯實夯緊。”

潮涌

今年5月,成都都市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一季度我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859.24億元元,其中成德眉資四市共5687.54億元,佔四川全省比重上升至48%,增速超過了全省平均水準。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34%,超全國(63.89%)、全省(56.73%)平均水準,提前完成任務。未來,經濟和人口都將向這個區域進一步聚集,到2025年,這片區域的GDP將力爭突破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

3.3萬億元的GDP,僅僅是成都都市圈“三步走”發展目標的第二步。以“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為宗旨,成都都市圈力爭在2035年格局更加成熟,參與國際分工、集聚全球資源的整體競爭力大幅增強,在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參與全球競爭合作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高起點謀劃,凸顯的是高標準實施,高品質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在過去的一年中,四地已突破各自原有的規劃限制,初步構建起以都市圈發展規劃為統領,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各類專項規劃、毗鄰地區區域規劃為支撐的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組織推進202項重大支撐項目,183項年度重點任務落地實施;加快現代化立體交通網建設,都市圈日開行動車達107.5對,2020年日均客流量達3.8萬餘人次,分別是動車公交化運營前的3倍和3.5倍,市域鐵路成資S3線開工,成都外環鐵路通過預可研審查,成德S11線、成眉S5線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成資渝、成宜高速路建成通車,成樂、成綿、成南高速擴容項目加速實施,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東西城市軸線、金簡仁等城際幹道加快建設,劍南大道眉山岷東段、螺簡路等5個斷頭路項目順利通車,區域通達水準顯著提升。

不僅如此。按照“共建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目標,一年來,四地的同城化進程還在全方位推進:制定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控科技攻關方案,協同開展岷江沱江生態環境治理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施流域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生態本底不斷築牢;共用成都國際鐵路港平臺功能,共建中歐班列、“蓉歐+東盟國際班列”德陽和眉山基地,常態化合作開行南向班列及中歐班列,協同提升對外開放能級;推動開放政策共用,成都自貿試驗區“一單制”改革成果面向四市協同改革先行區複製推廣;統一市場體系加快構建,成都農交所以“合資共建”模式在三市分別建立子公司;成都公資交易中心成功跨市拍賣德陽首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開啟了國有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跨區域、跨平臺交易新模式;四市共同出臺政務服務同城化無差別受理方案,組建“成德眉資一體化企業登記服務專窗” 並統一服務標準,市場主體登記註冊資訊實現共用……打破行政壁壘帶來的制度差異,成都都市圈正在實現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的空間完整性和連續性,實現同城同網,發展共用。

成勢

今年4月,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迎來了第三次會議,背景板的主題格外醒目:優勢互補,互相成就。從第一次會議的“相互交流,凝聚共識”,到第二次“把握大局,遵循規律”,此次的“優勢互補,互相成就”,再一次標誌著成都都市圈發展已邁入了新階段。

兩個月後的6月28日,首屆成都都市圈産業生態建設企業供需對接雲共用大會召開。當天,成德眉資四市産業生態圈聯盟及500家企業代表齊聚成都,深入開展産業鏈、供應鏈、金融鏈供需對接,成德眉資四市經濟和資訊化主管部門當天也分別發佈産業功能區需求清單,成都興城投資集團、成都地鐵30號線一期、SEPP中歐跨國採購平臺等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需求清單紛紛亮相,同時還有線上6000余家企業“雲端”參與,共用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産業能級的重要機遇。

都市圈不是幾個城市簡單做加法,而是在優勢互補的背景下,凸顯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協同分工的要素流動。在基本破題規劃同城和交通同城後,成都都市圈更是以産業生態圈的理念,按照錯位發展、協同發展的原則,著力推動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協作帶、成眉高新技術産業協作帶、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協作帶建設,探索進一步發揮高能級空間載體引領作用,打造同城化建設的支撐點和四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相隔僅40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正是成德共建“成德臨港産業協作帶”的支點。一個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一核,一個是中國“重裝之都”,産業跨地分工已初見成效。為了對接成都國際鐵路港,助力更多的“德陽造”“四川造”走向世界,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黃許鎮站已投入使用,2021年1至5月,黃許鎮站貨運量84.09萬噸,同比增長100%,帶動成德聯合申報的“高端能源裝備發展集群”成功入選了國家25個先進製造業集群,代表著國內産業集群的最高水準。

同樣的效應,在另外兩條産業協作帶上也已悄然成勢。今年初,成都恒瑞制藥有限公司在眉山投建了兩期生産基地,成都武侯區華西大健康産業功能區也與眉山經開區新區管委會達成了協議,雙方將深化兩園區在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領域的經濟合作,以項目為紐帶,促開創華西大健康産業功能區—眉山經濟開發區新區兩大園區大健康産業工作協同發展新局面,共同打造成眉同城大健康産業先行示範園。

在過去的一年,成德眉資聯合發佈城市機會清單釋放需求資訊1525條,推進成德臨港、成眉高新技術、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帶項目464個、完成投資約1088億元,根據成都都市圈2021年度“十件大事”,今年四市還將推動産業生態圈同構、投資招商資訊共用、供應鏈建設一體,組建“三區三帶”招商聯盟,建立同城化産業協同發展基金,爭取將更多“三區三帶”産業化項目納入省級重大項目庫,力爭年內集中開工重大項目400個以上,完成投資1000億元。

(責任編輯:孫悅)
網站無障礙
風起潮涌都市圈
來源:成都日報2021-07-27 09:35:22
自2020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提出以來,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建設,便成為了國家戰略落地落實的“全局之謀”。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