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零門檻” 多地出臺落戶新政策 釋放什麼信號?

來源:新華社 2020-12-30 17:48:59

進入12月,廣州、無錫、青島、福州、蘇州等至少5個城市發佈落戶新政策,降低落戶門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省會城市,福州推出落戶“零門檻”;廣州正在徵求公眾意見的“差別化入戶”被稱為最寬鬆一線城市落戶政策:只需滿足大專或技校學歷、社保滿一年、年齡在28歲及以下即可在7個行政區落戶。

此前降低落戶門檻多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此次省會城市甚至一線大城市也加入其中,釋放出什麼信號?

大專技校學歷或可落戶廣州

12月25日,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佈最新通知,畢業院校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在引進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即可入戶。此前,這一類青年人才入戶需連續繳納社保滿6個月。

12月16日,該局公佈了《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根據辦法,廣州落戶門檻或大幅降低:只需滿足大專或技校學歷,社保滿一年,年齡28周歲及以下,就能在廣州7個非中心城區的行政區落戶。

另一個省會城市福州,直接推出了落戶“零門檻”。12月11日,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的若干措施》,提出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不設學歷、年齡、就業創業限制,外省市人員均可申請落戶,同時降低集體戶設立條件。

此外,無錫12月8日實施《無錫市戶籍準入登記規定》,全面取消了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技術工人等群體的落戶限制。

12月14日,青島《關於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繼續放寬中心城區落戶政策,主要涉及學歷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國內普通高校專科及以上學歷層次的在校大學生等人群。

記者梳理髮現,今年以來,有天津、重慶、南昌、杭州、蘇州、青島等10多個大中城市放開落戶限制。9月,上海鬆綁落戶政策,放寬了高校應屆畢業生的落戶範圍和難度。下半年以來,知名電商主播李佳琦、演員和歌手楊超越先後被上海作為特殊人才引進落戶,更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搶的是人才紅利拼的是城市競爭力

專家認為,從各個城市公佈的落戶政策可以看出,一線城市對年齡和學歷還有一定的門檻,更注重吸引高學歷人才,二三線城市在競爭中逐步由搶人才發展到搶人口。

針對廣州的落戶政策調整,華南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諶新民認為,廣州人口調整與城市經濟結構和産業需求結構相關。一方面,廣州一二三産業齊備,既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廣州的産業結構逐漸向高新技術産業、先進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轉型、優化、升級,這同樣需要人才支撐。

專家分析,從全國範圍來看,新一輪城市搶人背後折射出中國城市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經濟轉型迫在眉睫,相關産業及其人才資源重要性凸顯。另一方面老齡化趨勢加劇、生育率下降,適齡勞動力人口難以滿足城市需要。在此背景下,更多人才和年輕勞動力就意味著城市發展有更多動力。

與此同時,本輪搶人也折射出城市對人口作用的認識深化。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分析,城市的本質是人口的聚集,人才從人口中産生。以往理念是人口增加就意味著城市財政負擔,現在人們更多看到人口增加帶來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作用。

需警惕惡性競爭搶人更需注重留人

受訪專家認為,城市搶人中需要警惕各地千篇一律“抄作業”式引才,不斷降低門檻、濫用政策帶來惡性競爭,還需要警惕一些城市只顧著搶人而忽視留人。

馬亮表示,降低落戶門檻會倒逼城市在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方面的轉型和變革。胡剛認為,吸引人才之後的後續服務至關重要,建議政府在這方面加大力度,對外來人口更公平對待,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此外,城市還需提升産業能力,實現事業留人。馬亮認為,每個城市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別化的安排,結合當地的産業基礎和優勢所在吸引人才。從長期看,需要讓人才來了後發揮更大價值,實現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人才和城市得到雙提升。新華社記者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落戶“零門檻” 多地出臺落戶新政策 釋放什麼信號?
來源:新華社2020-12-30 17:48:59
進入12月,廣州、無錫、青島、福州、蘇州等至少5個城市發佈落戶新政策,降低落戶門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省會城市,福州推出落戶“零門檻”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