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建築行業走勢如何? 民營建造企業形式嚴峻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2020-09-16 16:58:41

近日,安永發佈《中國建築行業2020年上半年業績概覽》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中冶、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上海建工8家主要上市建築企業的業績數據。據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對實體經濟運作的衝擊,在推進復工復産的過程中,上述8家上市建築企業累計新簽合同額為50636億元,同比增長12.89%。8家主要上市建築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營業總收入合計為2.32萬億元,同比增長7.04%。

安永大中華區政府及基礎設施事業部主管合夥人楊淑娟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使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然而,隨著疫情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建築企業産值得到迅速恢復;此次疫情對建築行業影響有限,2020年上半年建築行業整體穩中有升。”

具體來看,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國有施工活動的建築業企業102712個,同比增長10.76%;上半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簽訂合同總額為390875.38億元,同比增長7.39%,其中新簽合同額為125992.08億元,同比增長4.73%;房屋施工面積112.0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24%。對此,楊淑娟表示:“國家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對建築行業需求的穩定增長形成較強支撐;房地産投資的較強韌性使得以房建為主的建築企業信用品質保持穩定。”

上述8家主要上市建築企業新簽合同額同樣增勢喜人。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面對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運作的衝擊,在推進復工復産的過程中,8家上市建築企業累計新簽合同額為50636億元,同比增長12.89%。

對此,安永建造與工程行業主管合夥人沈岩表示:“頭部建築企業于2月伊始就在滿足疫情防控的情況下,積極推進復工復産,並且快速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不僅對抗擊疫情做出貢獻,也積極推進了建築行業的生産經營和業績的穩步回升。”

營業收入方面,8家主要上市建築企業的營業總收入合計為2.32萬億元,同比增長7.04%。沈岩表示:“疫情暴發對建築企業各項成本費用支出等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除了疫情防控的必要支出,工期延遲及材料、人員成本開支的攀升均可能造成建築成本的大幅提升。這些都要求建築企業採取措施,加強成本管控、提質增效。”

儘管營業收入實現穩步增長,但上半年8家上市建築企業的凈利潤數據則喜憂參半。

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中冶、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築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19%、10.08%、5.53%和2.45%;中國能建、上海建工、中國交建和中國電建凈利潤則分別同比下降48.28%、40.11%、29.97%和1.59%。

此外,報告還顯示,上述8家上市建築企業的總資産規模皆有穩步提升,平均同比增長13.7%。此外,資産負債率保持平穩,平均資産負債率為77.03%,同比下降0.79個百分點,穩中有降。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這8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民營建造企業整體表現較為嚴峻。沈岩告訴本報記者,上半年,民營建造企業數量上有所增加,但業務規模和産值則有所下降。相比大型建築央企,民營建造企業在資金、復工復産舉措等方面面臨挑戰更大。“不過,下半年隨著建築行業整體復蘇,以及此前相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助推復工復産的利好政策,民營建造企業下半年整體運營將會有所好轉,面對挑戰,民營建造企業也要主動作為,抓住新基建帶來的發展機遇。”

後疫情時代,新基建是國家重點投資的發展方向,也是“雙迴圈”格局的關鍵發力點之一。對此,楊淑娟表示,可以預見新基建體系的搭建和完善將帶來新一輪的産業調整,新基建的投資也將成為建築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作為與新基建深度交融的行業,傳統建築行業應打破固有模式,探索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和結合,支撐行業轉型升級。”楊淑娟認為,在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格局下,建築行業也應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尋找和抓住國內外基建房建市場上新的機遇,孕育時代特徵下參與國際合作的新優勢。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上半年建築行業走勢如何? 民營建造企業形式嚴峻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2020-09-16 16:58:41
近日,安永發佈《中國建築行業2020年上半年業績概覽》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中冶、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中國能建、中國電建、上海建工8家主要上市建築企業的業績數據。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