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隔夜”盛行 逆回購稍歇 5月MLF操作有看點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0-04-30 10:53:17

4月資金面鮮有波動,近幾日在稅期、節日備付等因素影響下,隔夜資金利率再創新低,更凸顯流動性充沛。金融機構對“滾隔夜”的熱衷和央行逆回購操作的持續停擺,市場對杠桿操作的擔憂悄然浮現。

分析人士認為,流動性不宜過度,但仍有必要維持合理充裕;市場利率向下面臨約束,但保持低位運作問題不大。央行5月流動性操作有望比4月積極些,逆回購操作可能適時回歸,但定向降準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仍將是重頭戲。

資金利率創新低

雖説4月是傳統稅收大月,但周初稅期高峰不過在資金面寬闊的水面上拂起了細小漣漪。在稅期過後,月末考核和節假日備付仍會對資金面帶來一定擾動,但不必過於擔憂。

與前3個月一樣,4月市場資金面寬鬆貫穿始終,貨幣市場利率整體繼續下降,無論是價格低點還是中樞水準都創新紀錄。4月29日盤中,銀行質押利率債隔夜回購加權平均利率(DR001)進一步下行至0.66%,創下新低。截至29日,4月DR001均值為0.97%,跌破1%,連續3個月明顯下行。7天期回購利率(DR007)也是如此,4月以來已跌到1.4%一線,在月中一度達1.23%。

充盈流動性對資金面提供有力支撐。這離不開開年以來央行一系列操作。“今年以來,尤其是春節後,寬鬆舉措層出不窮。”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表示。此外,促成貨幣市場利率在4月進一步下行的另一關鍵,可能是央行對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的調降。自4月7日起,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隨後不久,DR007便跌破0.72%。

逆回購操作靜默

不過,4月央行流動性操作也出現微妙變化。到29日為止,4月央行還沒有開展過一次逆回購操作。從2015年以來,這種現象十分罕見。例行的MLF和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操作也以縮量對衝告終,全月公開市場操作將再現凈回籠。雖有定向降準,但仍可發現央行流動性投放在收縮,特別是短期流動性投放近乎斷流。

央行流動性供給減少,在很大程度上説明市場不缺資金。但同時也可能表明,有關部門不希望資金過於氾濫。

近期,金融機構加杠桿、“滾隔夜”現象再度風行。3月底以來,在債券質押式回購日成交邁上4萬億元關口同時,隔夜回購交易異常火爆,單日成交最高超過4.7萬億元,在質押式回購中佔比超過92%。華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繼強在解釋這一現象時表示,伴隨著資産端利率快速下行,息差大幅收窄,似乎只有最便宜的隔夜資金才能滿足投資者的加杠桿需求。他認為,央行釋放資金初衷在於讓銀行支援實體,大量“滾隔夜”加杠桿行為不為監管層樂見。

有分析人士指出,供需層面變化及對過度加杠桿的警惕,可能制約貨幣市場利率等短端利率繼續大幅走低。

中長期工具擔綱

當下,無論是支援社會融資合理增長,還是大力壓降實際融資成本,都仍需適宜的金融貨幣條件配合。

從傳統因素看,5月仍是稅收大月,雖然納稅申報期限延長,有助於避免稅期高峰與債券發行繳款高峰疊加,可與財政支出形成一定對衝,但稅期因素影響仍不能完全忽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被視為5月的一大看點。萬億元級政府債券發行在即,5月債券發行繳款對流動性的擾動可能加大。實現債券有序發行、管理髮行成本、維護流動性平穩需貨幣政策給予必要配合。

總體上,5月流動性將面臨一定的需求端擾動,可能需央行適時增加流動性供給。從以往看,在政府債發行高峰期和稅期高峰月度,央行往往會增加流動性供給,5月央行流動性操作可能比4月更積極一些。

從操作手段和工具看,今年央行側重釋放中長期限流動性的傾向更明顯。央行逆回購操作淡化與降準操作、MLF操作常態化就是直觀表現。有別於2016年四季度,此次“鎖短放長”屬增量操作,即在釋放增量流動性基礎上“鎖短放長”,有助於平衡呵護流動性、壓降長端利率與防範金融風險的多種訴求。

分析人士認為,5月定向降準和MLF操作仍將是重頭戲,大概率會超額續做MLF,而在中下旬面對債券發行、財政收稅等影響時,也可能開展適量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在繼續下調可能。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滾隔夜”盛行 逆回購稍歇 5月MLF操作有看點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0-04-30 10:53:17
4月資金面鮮有波動,近幾日在稅期、節日備付等因素影響下,隔夜資金利率再創新低,更凸顯流動性充沛。金融機構對“滾隔夜”的熱衷和央行逆回購操作的持續停擺,市場對杠桿操作的擔憂悄然浮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