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峰: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的“四個變化”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8-01-17 13:43:15

“綠色”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生態和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成為城市工作中的中心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現代化建設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實也要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劉志峰: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的“四個變化”-中國網地産 

2017年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要求積極創建綠色城市、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校園,把綠色發展歸納到城市建設各方面。黨中央、國務院在人居環境和生態建設方面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為城市品質和內涵發展指明瞭方向。  

進入新時代,城市發展中心發生改變,從以城市投資建設為中心轉向提升城市品質為中心,從以城市招商引資為中心轉向城市環境營造為中心,從為城市居民提供物質生活為中心轉向提供美好生活為中心。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城市,追求的不僅是發展規模和速度,更有發展品質和內涵。因此,要用新時代思維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的“四個變化”。  

一是人對城市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城市品質既包括城市發展、産業發展、公共設施等硬體配套帶來的外在形象,也包括城市風貌、人居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産、創新精神、市民素質等軟體的積累帶來的內在之美。  

二是人對綠色健康的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我國住房正在從“有房”向“優房”轉變。從住房消費升級的趨勢來看,老百姓希望購買的不僅僅是空間,更渴望得到高層次、多樣化的生活享受,這也是創造品質城市的基本要求。  

三是人對生態文明、人居環境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從買地段轉向買生態,從買面積轉向買環境,房地産開發已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百姓追求綠色和環境的意識增強,不僅要求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儘快治理人口擁擠、交通擁堵、城市內澇、垃圾圍城、環境污染等城市病,還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保護並進行有效利用。  

四是人對共用經濟的運用和期待更多。共用經濟已經融入城市和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共用方式豐富了住房交易手段,優化了住房供需結構,加深了房地産與交通、商業、教育等領域的融合。共用經濟盤活了閒置資源和存量資産,推動租購並舉住房制度落地。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城市綜合品質和綠色供給與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有較大的差距,房地産綠色發展整體不平衡。比如,目前國內開發綠色建築的房地産企業數量不多、積極性不高;綠色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即使有標準也面臨執行不嚴、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生態綠色全生命週期的産業系統力量較弱,綠色人居的産品界定不清晰……  

綠色人居的內涵是讓城市回歸以人為本。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必須貫徹綠色共用的新發展理念,以新時代綠色人居為目標,創建綠色社區、加快綠色更新、推進綠色建造、建立綠色標準、發展綠色金融,將“五個綠色”融入人居環境的各個方面。  

在建立綠色標準方面,協會正在開展團體標準《綠色住區標準》修編工作。新標準所指的綠色住區不是獨棟的綠色建築,而是整個社區、居住區,它填補了標準在這方面的空白。下一步要按照“創建綠色社區”的要求,進一步發揮好該標準的作用,除了指導綠色住區外,標準還將用於對城鎮新建住區和既有住區升級改造、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産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的指導。  

(文章為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會長劉志峰在1月11~12日,由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指導,中國房地産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和晉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主辦,《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産》等支援的“第九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劉志峰: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的“四個變化”
來源:中國建設報2018-01-17 13:43:15
“綠色”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生態和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成為城市工作中的中心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現代化建設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實也要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