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明確新房價格控制目標 部分地區繼續加碼調控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7-11-22 07:50:51

11月20日,湖北省住建廳發佈了《關於因城制宜實施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市、州、縣按照房價穩定、供需平衡的原則,制定2017年房價控制目標,確保2017年全年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均價不超過今年前10個月的水準。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武漢新房價格環比跌幅為0.1%,已連續第三個月下跌。同時,有機構數據顯示,10月份武漢市商品住宅市場成交均價為9326元/平方米。

而在湖北省明確新房價格控制目標的同時,全國各地也仍出臺調控政策。

湖北限定新房均價

《通知》規定,除了確保2017年全年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均價不超過前10個月的水準;各地還合理制定2018年房價控制目標和庫存消化週期目標,確保2018年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均價與當地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適應,庫存消化週期與市場需求相協調。各市、州、縣人民政府要於今年11月底前和明年3月底前,分別把2017年房價控制目標、2018年房價控制目標和庫存消化週期目標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備案。

同時,對不接受政府價格指導的項目,暫緩辦理預售許可。對房價上漲過快、非本地戶籍居民購房量較多的區域,要對非本地戶籍居民實行限購限貸措施,對本地戶籍居民實行限貸措施。

土地方面,《通知》要求對消化週期在36個月以上的地區,應停止供地;36個月-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個月-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嚴格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

此前的10月底,襄陽發佈調控新政,宣佈自10月30日起,凡在市區範圍內(含襄州區)新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房,須滿兩年後才能上市交易。新購住房的認定時間以雙方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時間為準,新購買的二手房認定時間以不動産權證上記載的登記時間為準。

由此,襄陽也成湖北省第一個限售城市,力度甚至大過省會武漢。據悉,武漢的調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限購、限價等方面。

各地聚焦住房租賃政策

實際上,雖然此前各地已密集出臺了大量樓市調控政策,但進入11月份以來,仍有部分地區繼續加強調控措施。

11月9日,福建省泉州市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房地産調控的實施意見》,規定非泉州戶籍家庭和本市戶籍跨市本級、縣(市、區)新購買的商品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須取得不動産權證滿5年後方可轉讓,同時加強市場管理,要求開發商不得以搭售車位、簽訂裝修合同等條件捆綁銷售;11月16日,成都市城鄉房産管理局與成都市司法局發佈了《關於商品住房開盤銷售採用公證搖號排序選房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規定,即日起成都市新取得預售許可或現售備案的商品住房,開盤銷售全部實施公證搖號排序選房;同日,北京市多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棚戶區改造項目融資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範棚戶區改造項目融資工作。

而相比于買賣環節的調控,11月份各地樓市政策的焦點則集中于住房租賃領域。

根據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僅在上周7天的時間裏,便有超過9個城市發佈了和住房租賃相關的政策。

其中浙江確定了溫州、紹興、嘉善、義烏為省級住房租賃試點城市;北京則發佈加強利用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工作有關意見,計劃于2017年至2021年的五年內供應1000公頃集體土地建集體租賃住房,意見對項目選址、申報、運營及申報程式等內容進行細化;此外,武漢繼7月份徵求意見後又出臺住房租賃試點50條扶持政策。而包括成都、鄭州等地也相繼發佈了最新的住房租賃政策。

對此,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是房地産長效調控的重要政策之一,其不但可以鼓勵租賃消費,穩定租賃關係,賦予租房者更多的權利,同時也是科學住房觀念的一個重要環節,更可以避免房地産市場大起大落,減少非理性購房需求。

(王崢)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湖北明確新房價格控制目標 部分地區繼續加碼調控
來源:中國經濟網2017-11-22 07:50:51
在湖北省明確新房價格控制目標的同時,全國各地也仍出臺調控政策。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