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幫扶在興安】不以山海為遠 心連千里共好

發佈時間:2024-02-28 14:15:00丨來源:嶺上興安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烏蘭毛都成立急救分中心的意義在於完善科右前旗基層急救體系,提升基層急救能力,使更多農村牧區群眾受益。”北京市海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科右前旗人民醫院副院長耿學峰説。

2023年12月8日,興安盟科右前旗充分發揮幹部人才“組團式”醫療幫扶專家的作用,借助京蒙幫扶的技術力量,成立了興安盟首家鄉村急救分中心——科右前旗烏蘭毛都急救分中心,縮短了牧區居民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和嚴重外傷的緊急救治時間。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救治患者20例。

這是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的縮影。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村裏娃能與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課”、技術加持農田增産農民增收……在興安盟,令人欣喜的變化源自在推動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幫扶團隊與受援地的雙向奔赴。

2022年4月,中組部和國家有關部委啟動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225名教育、醫療、科技領域的“組團式”幫扶人才奔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科右前旗、扎賚特旗、科右中旗,在興安大地揮灑汗水、澆鑄希望。

人才來了,如何用好?興安盟在定目標、搭舞臺、優環境、強服務、建機制上打出精準牌。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盟情,制定教育、醫療、科技“組團式”幫扶“一旗一方案”,讓幫扶工作精準清晰,提升辦學育人、醫療服務、農牧業産業發展水準。

——225名幫扶幹部人才中,9名幫扶幹部進入受扶單位領導班子,18名擔任中層領導職務,其餘幹部人才根據專業特長匹配崗位,並逐人建立幫扶任務清單,明確具體幫扶事項。

——盟旗兩級分別成立由黨委主要領導總體抓,組織部長直接抓,教育、科技、衛健、財政、鄉村振興等相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專班,盟旗職能部門和受援單位明確專人聯絡。整合投入資金4300萬元重點支援3個旗的教育、醫療、科技事業發展,批准124名編制用以補充人才缺口。

“組團式”醫療幫扶專家帶領大家線上學習

——全方位落實激勵保障政策,把幫扶幹部人才納入各類表彰推薦範疇。建立領導幹部聯繫服務“組團式”幫扶幹部人才制度,盟旗兩級專班先後深入科右前旗、扎賚特旗、科右中旗走訪調研83次,解決困難問題65件。嚴格落實生活保障、休假關愛、健康體檢等政策待遇,增強幫扶幹部人才幸福感、歸屬感。

——健全日常管理機制,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建立幫扶資源延伸拓展機制,實行長期長效交流幫扶機制,推動“組團式”幫扶資源效益持續釋放。

人才“破圈”攜手,“造血”與“輸血”並重,教育、醫療領域的短板得以有效補齊,農業産業發展也插上了科技翅膀。

幫扶地區的先進理念和創新思維充分融入教育教學、醫療衛生、農牧科技等行業發展的實踐中,引領帶動全盟幹部人才開闊思路視野、轉變思想觀念。幫扶幹部人才專業優勢有效發揮,破解了一批制約發展的瓶頸性問題,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骨幹隊伍。幫受雙方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幫扶資源共用效應顯著增強。受援醫院和學校管理框架、規章制度持續完善,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常態長效,留下了一套可延續的先進管理經驗,推廣了一批高品質實用技術。

“組團式”教育幫扶團隊深入學校課堂,“診斷”課堂教學

組團結親,攜手共謀,破題之舉不斷涌現——

教育教學領域,開展“空中教研”活動,97名教師突破時空限制,傳遞先進教育經驗,5086名學子接受高品質課程教學;3所受援職業學校加入“4+5+N”京蒙職教發展聯盟,通過聯合舉辦職業院校教師能力大賽、學生技能大賽,帶動提升實訓教學能力。

“我們立足職業教育特點,重點開展了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和專業教師技能幫扶培養培訓,學校教師參加‘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技能大賽’,創造了建校以來教師參加區賽的歷史記錄。”在扎賚特旗中等職業學校擔任校長的“組團式”教育幫扶成員孫峰説。

醫療衛生領域,幫帶本土15個專科骨幹醫師153名,地區常見病、多發病、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診療能力明顯提升;依靠遠端技術,將遠端會診、培訓和轉診工作常態化,累計診療患者1.9萬人次,會診義診惠及群眾1800余人次。

“‘組團式’醫療幫扶團隊的援建,改變了以往醫療援建單兵作戰的方式。整合力量,以團隊帶團隊,變‘輸血’為‘造血’,提高了受援單位醫療從業人員的技術水準。”北京市海淀醫院駐科右前旗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常紅説。

國家科技特派團推廣新技術

農牧科技領域,推廣新技術30余項,引進改良新品種60余個,指導建立科技示範基地15個,培訓本土技術人員50名,服務農牧民10萬餘名;3個旗的農牧科技專項課題入選部省聯動項目,獲1800萬元立項支援;技術幫扶覆蓋全盟100多個嘎查村,解決技術瓶頸問題150余個,引領當地企業增收上億元,全社會實現增收5億元以上。

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養殖戶特格喜畢力格對吉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國家科技特派團科右中旗團團長、肉牛産業組組長張嘉保印象深刻:“我家養了140多頭肉牛,育肥牛不上膘、牛犢體質弱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張教授的到來為我解決了大難題,經常現場指導肉牛飼養的正確方式和防疫要求,還傳授改良技術,現在我家育肥牛的出欄時間明顯縮短了。”

不以山海為遠,心連千里共好。自“組團式”幫扶開展以來,幫受雙方攜手同心,專家人才“群雁”齊鳴,他們正緊握飽蘸濃濃幫扶深情的畫筆,共同描繪興安盟鄉村振興新藍圖。

(文: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