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內蒙古通遼霍林郭勒市山川披黛擁翠,風光旖旎多姿。站在霍林河露天煤礦遠眺,除煤礦作業區外,盡收眼底的是一片綠色,沙打旺、紫花苜蓿、小葉錦雞兒等植被枝葉葳蕤,鬱鬱蔥蔥,呈現出一派草木繁茂的景象。
近年來,霍林郭勒市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扛起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的責任,守礦山“綠”底色,獲生態“金銀山”,積極助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北露天煤礦生態修復成效明顯
傳統的礦山環境,既沒有環保措施,又缺少長遠規劃,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繼續走老路是行不通的。2018年7月至今,該市累計投入9.68億元、綠化治理面積3.77萬畝。在非煤礦山方面,將 22個非煤礦山整合為 6個,其餘部分取締並開展生態修復,治理面積 0.11萬畝。在無主礦山方面,高標準修復排土場、裸露山體、廢棄採坑4275畝,切實發揮黨政生態“兜底”作用。截至目前,霍林郭勒市所有達到治理條件的礦山已全部復綠。
“沒想到走進露天煤礦,還能欣賞到如此美景,空氣品質也很好。”不久前,北露天煤礦生態修復治理區迎來了首批參觀的26名大連遊客。昔日老礦區轉身為霍林郭勒市工業旅遊的一個景點。從過去“灰頭土臉”的煤炭開採現場,到現在“俯瞰輪廓融入草原,平視天際錯落有致,遠看整體綠意盎然,近觀群落物種豐富”的生態效果,礦山實現了華麗轉變。
北露天煤礦生態修復治理區迎來參觀遊客
不僅如此,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礦還在排土場上建設了分散式風電示範項目。據北露天煤礦礦長劉敬玉介紹,作為全球首例排土場風電項目,內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礦排土場風電場首期建設一台容量為4MW的風電機組。該項目採用“自發自用”模式,風電所發電力全部用於露天煤礦生産用電和電驅礦卡充電;平均年發電量1166.2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3562.74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6.8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86.16噸。
“該項目是為露天煤礦排土場等不良地質情況下的風機建設提供理化和技術支撐,促進源網荷儲能源供應模式在露天煤礦的應用,具有重大的示範意義和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劉敬玉補充説。
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礦在排土場上建設了分散式風電示範項目
礦山在變綠,但綠色礦山建設不等同於綠化礦山,綠色礦山建設中,不僅要做好“綠”文章,同時要搶佔“智”高點。
走進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礦,在挖掘機遠端控制調度室看到工作人員通過高度還原的實體操作臺與6塊高清螢幕,便可以對一台7公里外的WK-12C挖掘機進行遠端遙控作業,前進、後退、旋轉,挖料、裝車,一系列動作如同有人在駕駛室內操作一般,依託5G平臺實現了從“一鍵自動”到“一鍵智慧遠端操作”的全面提速。
5G+無人運輸、5G+一鍵採煤、5G+視頻分析平臺……時下的南露天煤礦各種各樣的5G工業應用場景讓人們為之震撼。近年來,該礦堅持以科學技術為抓手,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與礦山建設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將“智慧、無人、綠色、零碳”的礦山建設目標貫穿礦山發展主線,不斷提升煤炭生産的智慧化水準。
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礦工作人員對一台7公里外的挖掘機進行遠端遙控作業
煤倉清理機器人項目以成體系的技術手段安全有效地替代人工解決蓬煤、粘壁、凍煤等落煤不暢和阻塞的情況;輸岩系統智慧巡檢機器人代替了傳統的人力巡檢,在零下30度的冬天裏有序穿行;5萬噸儲煤倉無人值守項目從源頭上解決了設備司機工作環境惡劣的問題;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5台無人駕駛自卸卡車24小時安全員下車的編組運作,形成了少人、無人的高效採裝運排鏈條。同時,“以電代油”作為當前煤炭行業降低碳排放最為直接的方式之一,南露天煤礦順利落戶國家電投所主導研發的蒙東地區首座應用於礦山運輸設備的頂部吊裝式60噸級電動寬體礦卡換電站,支撐南礦現有的40台換代礦卡正常運作,形成了礦山清潔運輸的規模性設備編組。今年7月,世界首臺百噸級純電交流傳動礦用自卸車迎來下線運作兩週年。兩年來,項目持續保持安全穩定運作,實際效率超同噸位柴油車的91.8%,平均節約柴油177噸/年,累計減排效益相當於50畝原始森林一年的固碳量。目前,該礦正大力推進電能替代、氫鋰燃料電池混合等高附加值項目落地,不斷提高礦山運輸設備安全穩定清潔水準,有效實現減排降碳和運作品質的雙線升級,讓智慧化礦山建設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産賦能。
“黑”變“綠”,“綠”變“金”,以創新引領動力之變,綠色撬動效能之變。霍林郭勒市綠色礦山建設之變,“變”出了綠水青山,“變”出了“金山銀山”。 (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