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部極端天氣應對條例《通遼市極端天氣應對條例》立法紀實

發佈時間:2022-11-01 10:17:02丨來源:通遼線上客戶端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從思考到立法,通遼市人大常委會擔當作為,始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立法回答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深刻命題。

2020年和2021年的兩場暴雪,打破了內蒙古通遼市1951年以來的降雪紀錄,也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積雪堵門,牲畜棚圈倒塌、車輛被困途中……全市因風雪停擺,強降雪天氣導致8個旗縣區受災……那受災的一幕幕,至今仍讓通遼人民記憶猶新。

面對災害,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對極端天氣應對工作提出了許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極端天氣應對工作中各種矛盾和問題也不斷凸顯。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引起了通遼市人大常委會的深入思考:如何以良法促善治?基層政府與職能部門的權責邊界如何明晰,個體訴求與公眾利益怎樣平衡,基層基礎、設施設備、保障措施還需要加強和完善……建立切實有效的責任體系,明確權責統一運作機制,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應對的局面,制定一部全面的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綜合性法規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從思考到立法,通遼市人大常委會擔當作為,始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立法回答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深刻命題。

這是一部滿載民意的“人民至上法”

問題引導立法,立法解決問題。2022年,通遼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法規立項,邁出以法治力量規範極端天氣應對工作的堅實一步。

“針對全市人民高度關注的極端天氣開展地方立法工作,是市人大常委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具體實踐。”通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紀強説。

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載滿民意的立法進程一再提速。

在通遼市委領導下,人大、政府攜起手來,立法起草小組“雙組長”吹響法規起草“集結號”, 倒排工期形成萬餘字立法資料。走訪基層、赴省外,座談、研討、論證、實地踏查……部門、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意見和建議……廣開言路,數易其稿,群策群力。

2022年9月28 日,《通遼市極端天氣應對條例》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全票表決通過,制度與法律完成銜接。

這是一部全國首例的“原創法”

沒有上位法支援,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是全國首例針對極端天氣應對的地方立法……“難度超出預期”。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業立法工作者,也坦言其中不易。通遼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穎軼介紹,“極端天氣立法全國沒有先例,我們是摸石頭過河,在探索中前行”。

在立法論證過程中,出現了 “極端天氣是小概率事件”“立法有沒有必要”“立了之後能不能用上”“立了能不能管用”的不同聲音。為了回應爭議和質疑,通遼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託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兩級氣象專家對“極端天氣”定義和範圍進行了專題論證,最後經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把關,確定極端天氣的定義為“由市、旗縣級氣象主管機構發佈的,達到橙色預警信號的暴雨、暴雪、大風、寒潮、乾旱,或者達到紅色預警信號的冰雹、高溫、沙塵暴等特殊天氣”。

根據極端天氣定義,2010-2021年間,通遼市出現過17次極端天氣,年平均出現次數1.42次。12年間,極端天氣累計造成受災人口128.6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75.6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量。特別是2020、2021年兩年間,暴雪、冰雹、大風、高溫和乾旱,造成29.7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1.99億元。事實證明,極端天氣並不罕見,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産生活,極端天氣立法是務實之舉,非常必要。

這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為民服務法”

既為了人民立法,更依靠人民立法,破題立項、解結突圍中,立法為民、法貴惠民的理念不斷強化。

通遼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深入旗縣市區開展立法中調研,赴杭州市、石家莊市開展立法中考察;市人大法工委深入全市21個基層立法聯繫點徵求所在地人民群眾意見,組織立法諮詢顧問按照論證問題清單進行專題論證,廣泛徵求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的意見。“過程中雖然有過很多爭論,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把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點,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通遼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程志峰説:“只要方向明確,再艱難也要往前走”。

當為民情懷融入立法實踐中,於人民而言,是強勁保障,也是溫柔呵護。《條例》規定:“極端天氣應對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快速、準確傳播預警信號到戶到人” “組織營救受災人員 ”“打通搶險救災通道”……字字句句體現立法溫度,民生情懷。

這是一部小切口、精而靈的“地方特色法”

《條例》共24條2834字,不設章節,遵循“以人為本、科學防治、屬地管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針對應對職責、應對準備、應急響應、應急措施、善後恢復、法律責任六個方面,以最小的篇幅、最精煉的條款設計解決了通遼市在極端天氣應對體制機制、應急響應、基層基礎、支援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尹國惠説:“這部條例從通遼市實際出發,注重解決具體問題,使所立之法有效、管用、落地生根”。

《條例》的出臺,回應了市民對提升極端天氣應對水準的剛性要求,為進一步規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提升城市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供了法制保障……

集萬民之智,納百家之言。立法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一部法規從起草到審議通過,凝聚了社會各方面的智慧與成果。從編制立法計劃、立法調研、起草法規,到徵求意見、審議修改,每一項都是複雜細緻的工作。為高品質的立法,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立法主導作用,配強力量、整合資源、巧借外力,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謀立精品良法,終讓立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一字千金籌善法,三番四復問良規。回首《通遼市極端天氣應對條例》立法之路,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意融入法規,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義在祖國北疆落筆生花。

良法善治,蘊含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特色、精細化的高品質立法,必將有力保障和推動通遼市實現高品質發展。

(文:郭曉玲,原標題:全國首部極端天氣應對條例的立法之路——《通遼市極端天氣應對條例》立法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