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慶文: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再次驚艷世界點讚

發佈時間:2022-06-07 10:31:27丨來源:人民政協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産再次驚艷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網站發佈消息,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等3項傳統農業生産系統,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

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産再次驚艷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對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工作具有標誌性意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上一次認定工作還是在2020年。當時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對已經完成了實地考察的南韓1項、巴西1項、突尼西亞2項共4個項目進行了認定。之後因為無法組織實地考察等原因,許多已經通過專家文本評審的項目無法得到及時認定。筆者作為上一屆科學委員會成員,也僅于2020年參加了兩次線上活動,2021年沒有舉辦任何活動,直到年底才完成了專家委員會的換屆工作。經過多方努力,第一次嘗試進行了線上“實地”考察。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此次中國三個項目的認定標誌著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走出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還有14個項目文本在秘書處審查中,有的項目已經經過了科學委員會的討論。預計今年還將有5個左右項目得到批准,甚至還可能除已有的23個國家和地區之外,會有新的國家加入GIAHS大家庭。

其次,對於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工作也具有標誌性意義。中國上一次獲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還是在2018年,這是時隔4年後再一次有新項目得到認定。也是繼2014年後又一次同時有三個項目得到了認定。不僅再次刷新了單次得到認定的最高紀錄,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上的領先地位。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65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分佈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以18個項目遙遙領先。

第三,將會更好推動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工作。以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試點為標誌,中國開始了對於活態性、動態性、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産的發掘與保護工作。2012年開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並於2013年發佈第一批19個項目;2016年公佈第一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從而建立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完整的名錄體系;2014年成立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2015年發佈《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寫入自2016年之後的理念,中央“一號文件”和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逐漸邁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堅定支援者、重要推動者、成功實踐者、主要貢獻者,我們不僅為世界貢獻了堪稱中國農業寶貴財富和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典型代表的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為世界貢獻了這一新的遺産類型的發掘、保護、利用、傳承的“中國智慧”。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茶類農業文化遺産體系,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則填補了我國在草原遊牧和旱地梯田方面的空白。

這三個項目的認定還有一個不同尋常之處,就是今年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倡議20週年和中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工作10週年。20年前,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倡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應對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食物與生計安全、傳統農耕技術和鄉村文化喪失等問題,促進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10年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工作伊始,就明確了其對於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豐富休閒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重要途徑的重要意義。並將其定義為“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産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因此,這三個項目的認定,不僅是為將於7月召開的世界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和聯合國糧農組織10月的紀念活動送去的最好禮物,更會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以活態性、動態性、系統性為主要特徵的農業文化遺産,蘊含的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技術、傳統農耕文化和結構合理的生態景觀的價值,及其對於農業生態保護、鄉村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