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臺前,一襲白色服飾的劉琪倒水、沖茶,動作一氣呵成。她表情自然、輕聲細語,似乎很享受此刻的寧靜與安謐。
但抽離出她的茶藝師身份,事實上她是一個風風火火的“女漢子”,一週內有3次要去呼和浩特第二中學為學子講授關於茶的學問。
“在草原上‘品茶論道’,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29日,面對記者的提問,劉琪用了一個成語“苦盡甘來”形容她過去7年間與茶的緣分。
讓品茶成為一種高雅習慣
皮膚白皙,氣質頗佳,眼前的劉琪常常被外界錯認為“85後”,但她直言自己是標準的“75後”,“要不也撐不起內蒙古萬里茶道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茶行業協會這些身份背後的艱辛。”
最早與茶結緣,劉琪是在2014年前,那時,來自遼寧朝陽地區的她,先後在民企、國企中負責行政宣傳工作,借助工作便利,她對中國的茶文化莫名地發生了興趣。
於是辭去工作,用了整整一年時間訪名師,她幾乎跑遍了全國的茶産區潛心學藝。
自信對茶已有研究的她,2015年籌劃創立了內蒙古首家以茶文化傳播為主的主題體驗館,試圖帶動當地茶事發展。
然而,當她借助內蒙古萬里茶道研究院院長這一身份運營時,才驚訝現實並不樂觀,“那時大眾對茶館的認識停留在棋牌、醒酒地,甚少有品茗的想法,更遑論品味文化。”
受當時地理位置所限,她不斷搬遷了主題體驗館地址,但生意始終未有起色,後來她想到了培訓茶藝師這條路,“沒想到走通了。”
在培訓茶藝師的過程中,劉琪保持了不賠錢,這期間她開始弘揚中國茶文化。
2016年,她在呼和浩特市打造了茶文化傳播基地,從2017年開始,先後在呼和浩特設立了4家實體茶館。
“與茶打交道的這幾年,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影響了中國北方民眾對茶文化的輻射,讓品茶成為當地民眾的一種高雅習慣。”劉琪坦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內蒙古有3000家茶館,而7年前這個地方則只有1000多家茶館。
奶茶其實是重要茶文化之一種
劉琪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捕捉機會的人。在與國內外業界知名人士聊天中,她發現,內蒙古當地民眾一直有飲奶茶的習慣,但卻從未將其上升到文化。
“奶茶文化是內蒙古的特色茶文化,當然也是重要的茶文化之一。”劉琪説,這一發現讓她對挖掘奶茶歷史淵源有了更大的信心,她成功申請了蒙古族奶茶技藝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中國北方的奶茶完全可以和福建、雲南等地的名茶媲美。”她為自己的“發現”狂喜不已,她覺得中國茶文化需要“南北交流,共通共融”。
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般興奮,琪借助“奶茶文化”事業也開始“苦盡甘來”。
在重慶舉行的“一帶一路”茶産業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她以一篇《中國茶--蒙古奶茶業發展》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得到中外專家學者認可。
在杭州,劉琪帶著蒙古族特色茶文化走進當地舉行的文博會,大型的實體蒙古包設立在博覽會主會場中央,吸引了大量中外觀者,茶師現場熬煮的奶茶,更是讓人讚不絕口。
在呼和浩特,她主辦了中國首屆奶茶大賽,她以蒙古奶茶習俗為半徑,演繹了奶茶文化大餐,得到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的讚揚。此後,成功舉辦了3屆奶茶文化節。
傳播茶文化更需國際化
過去7年間,劉琪事實上已經成為內蒙古茶文化界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除了目前擁有的各種頭銜外,她對於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觸角已伸向了國外。
在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劉琪麾下的內蒙古萬里茶道研究院多次參與了與茶有關的交流活動。
“有時候我本人參與,有時候派出茶文化使者在各個國家進行中國茶道表演,均得到國外民眾的讚揚和喜愛。”每到這個時候,都覺得身為中國人是何等的自豪。
“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積極參與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劉琪認為,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部門的支援下,自己沒有理由不做得更好。
“能在蒙古國與俄羅斯,進行中國的茶文化推廣,並作大量有含金量的工作,這是一種文化自信。”劉琪承認,從事茶文化這麼多年,自己的內心在趨於安靜之際,視野卻越來越開闊。
“這或許就是在草原上‘品茶論道’給我的最深體悟吧。”劉琪説畢,莞爾一笑。(文:李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