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的生態守護者

發佈時間:2022-05-07 11:01:05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柳澤興、張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用堅守換來黃河源頭綠水長流。

早晨6時,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的郭洋村依舊籠罩在夜色中。雖已近暮春,室外氣溫仍接近零下5攝氏度,路邊還殘留著未消融的積雪。

在一陣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中,33歲的尼格和6位同村夥伴穿戴整齊,各自騎著摩托車向遠處進發。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10公里外的黃河源頭之一——約古宗列曲。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自西向東流經我國9個省區,最後流入渤海。其源頭之一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裡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核心區,生態地位至關重要。

約古宗列盆地內群山綿延,河道曲折(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張龍)

尼格巡護黃河源頭,已有7年之久。“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是滋養我成長的家園,我從小生長在這裡,離不開,捨不得。”尼格停好摩托車,心緒如同眼前連綿的草山一般起伏。

讓尼格無法割捨的母親河源頭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末曾經歷了較為嚴重的生態退化,身處黃河源頭的人們甚至出現“守著源頭沒水喝”的困境。“小時候家門口的草場快速退化,最後竟長不出草來,黃河斷流,我們家喝水最遠要到2公里外的河流去找水。”談起昔日場景,尼格唏噓不已。

黃河源頭生態環境的惡化令人痛心。為了保護源頭活水,劃區禁牧、易地搬遷、垃圾清理、黑土灘治理、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等措施相繼實施,黃河源頭生態逐漸好轉。其中,“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成為源頭保護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從生態的利用者變為生態的守護者。

尼格和同伴在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騎摩托開展巡護(攝影: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離家近,能增收,最重要的是還能保護環境,這麼好的事兒去哪兒找?”騎著摩托車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約古宗列保護分區內巡護,才仁扎西心中格外暢快。作為生態管護員,才仁扎西每年能夠拿到21600元的工資,再加上草原獎補資金,2019年,才仁扎西一家順利脫貧,昔日貧困戶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黃河源頭巡護,責任不小,工作也很繁重。生態管護員要巡護源頭地區的山脈、河流,還要及時清理垃圾,保護野生動植物。“有時一次巡護就要花費5天時間,尤其在夏天,草地泥潭比較多,摩托車經常打滑,給巡護帶來很多困難。”才仁扎西説。

尼格(左三)和同伴在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開展日常巡護(攝影: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今年50歲的幫松也是一名生態管護員,是大家公認的“老大哥”。哪的圍欄有破損、受傷的野生動物如何救治、巡護區域如何劃分……幫松心中都有一本賬。“有些地方適合摩托車巡護,有些重點地區則必須步行認真勘察,在黃河源頭巡護,必須時時注意,不能因為巡護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幫松説。

作為生態管護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並且這種理念正悄然影響到自己的家庭。“我女兒今年6歲,有時她的媽媽會給她講我的工作是什麼,現在我女兒在路上看到飲料瓶、塑膠袋等垃圾都會主動收集起來,扔到垃圾桶。”尼格笑著説。

才仁扎西準備騎摩托車開展巡護(攝影: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黃河源頭的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21年,曲麻萊縣正式推行全域無垃圾和禁塑減廢專項行動,生態管護員又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曲麻萊地處黃河源頭,保護生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生態管護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隊伍,在他們的保護下,黃河源頭的一泓清水將源源不斷向東流。”曲麻萊縣委書記譚晟説。

在海拔4400多米的約古宗列盆地,與高寒缺氧鬥爭,和高山草原作伴,生態管護員用他們的堅守,換來了黃河源頭的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