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面積590萬畝,增産達10億斤,每年節水逾6億立方米。這些“超級數字”同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農牧局黨組成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梅園雪緊緊聯繫在一起。
為解決農民生産面臨的問題,梅園雪每年下鄉200多天,“土裏來、土裏去”,因總是“灰頭土臉”的樣子,她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泥腿子專家”。
4月20日,梅園雪(圖中手持話筒者)為農民講解整地作業的注意事項(攝影:司源)
她獲得的榮譽多不勝數:全國糧食生産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産黨員、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但最讓她引以為傲的是她帶領團隊獨創的淺埋滴灌技術,一舉在通遼這個缺水的商品糧基地,解決了增産、節水、環保間的矛盾。
這個技術的誕生,源於梅園雪與一名農民的對話。2010年,當地已在推廣膜下滴灌技術,以此實現節水增産。“膜下滴灌好是好,但殘留地膜也越來越多,以後地要是種不成了,我可要找你們。”一名農民對她説的一句話,一下點醒了正熱衷推廣這項技術的梅園雪。
膜下滴灌雖然節水增糧了,最後卻把土地禍害了。她説:“這不是剛解決老問題,又引發新問題嗎?”梅園雪決心破解這個難題。之後,無論白天在地頭上,還是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她總在不停地琢磨。“突然有一天,我一下開竅了。”她説,根據當地的土壤情況,完全可以淺埋鋪設可回收的滴灌帶,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有了想法,梅園雪説幹就幹。2012年春耕時,在一塊70畝的地裏,她在地表下六七釐米處埋設滴灌帶。“每次澆水,都很緊張,就擔心滴灌帶出問題。”好在提心吊膽一個夏天后,淺埋滴灌運轉順暢。
試驗大獲成功後,立即推廣。到2015年時,已有20多萬畝耕地使用淺埋滴灌技術。在此過程中,梅園雪還與同事們對覆膜播種機進行了50多次改造,打造出全新的“淺埋滴灌精量播種機”,可同時完成播種、鋪管,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通遼市已建成590萬畝以淺埋滴灌為主要技術的高標準農田,産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舍伯吐鎮茂仁格根倉嘎查村民馮九斤説:“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淺埋滴灌技術種玉米,節水省肥,環保增産,梅主任可真了不起!”
紮根農業32年,梅園雪主持參與30多項農技試驗推廣項目,為農民解決了一個個棘手問題。當地出現大規模蟲害,她帶領大家“蟲口奪糧”,著手建立蟲害測報隊伍;當地農民一度使用單一的氮肥,土地板結、産量低下,她帶人採集土壤樣本,主持建立了“土壤施肥查詢指導系統”,成為科學施肥指南……
如今,梅園雪仍然在黑土地上奔波,她眼下最關注的是鹽鹼地改造。“在項目支援下,2萬畝鹽鹼地改造成效顯著,玉米畝産由不足千斤,增加到一千六七百斤。”梅園雪説,全旗鹽鹼地近200萬畝,“我的奮鬥目標是,儘快大面積推廣項目區的技術成果,讓所有的鹽鹼地都成為高産田。”她信心十足地説。(文:劉懿德、鄭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