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奈曼旗:小鎮穩住群眾“菜籃子”

發佈時間:2022-04-29 17:45:00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菜籃子”一頭連接著農業這根經濟命脈,一頭連接著百姓的民生剛需。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城區是一個擁有近6萬人口的“大鎮”,“吃飽吃好”的群眾需求無疑是旗所在地大沁他拉鎮的“頭號工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織牢“菜籃子”顯得尤為重要,發展好蔬菜經濟,保障市場産品供給、保障群眾日常需求被再次提上新高度。

蔬菜庭院化,守好“菜園子”

大沁他拉鎮雙合村是一個近郊村,人口多耕地少,長期以來注重發展“庭院菜園”,鎮裏因勢利導,大力扶持庭院經濟,種植應季蔬菜,精耕細作打造“菜園經濟”,鼓勵園內舊棚改造和閒棚利用,既保持住了農村蔬菜種植面積,又增加了群眾收入。

村民張建華、王作蓮夫婦種的小菜園內,黃瓜、柿子、茄子等各種秧苗一應俱全。王作蓮介紹,她和丈夫兩人年齡已高,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老兩口就專心伺弄自家的菜園,不但種植各種蔬菜還培育菜苗,4畝多地小菜園一年就能為家裏增收5萬餘元。

如今,雙合村各家各戶院子裏規規整整的“小菜園”,春夏時節綠意盎然。村內共有160多戶農戶利用自家的小菜園發展蔬菜經濟。

地理優勢化,用好“菜攤子”

大沁他拉鎮光明村是一個典型的城關村,與城鎮“一線之隔”,光明村的菜園距離城區的大型菜市場——北方市場不足一千米。光明村有著多年的“種菜史”,也是奈曼旗最早的“菜農”發展地,村民們紛紛借此優勢成為“批發商”,向菜市場銷售各類菜品,漸漸的也有不少菜農主動成為“菜攤主”。

為了進一步迎合市場需求、佔領市場優勢,大沁他拉鎮幫助光明村謀劃蔬菜經濟發展,申報落實設施農業建設項目,分別於2018年和2019年建設蔬菜大棚36棟,種植的鮮桃、葡萄、櫻桃、豆角、黃瓜等特色蔬果迅速在市場走紅。

特色鮮桃種植技術員王金艷評價,桃子的品相好,口感香甜,平均每斤價格都在10元左右,水果市場也擴大到城區各大市場、超市,外銷市場也很可觀。

光明村設施農業不僅幫助菜農穩定産業發展、佔據市場,

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村民楊艷紅夏季每天早上6點半到大棚工作,施肥、澆水、剪枝、割菜、裝箱、送菜等工作,月收入也在2700元左右。據了解,蔬菜大棚種植期每天的常用工人數一般在20人左右。

農業設施化,建好“菜棚子”

搭好橋走好路。近年來,大沁他拉鎮充分發揮近郊村屯種植蔬菜歷史時間長、經驗豐富和銷售便利等優勢,積極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先後在哈沙圖村、劉家堡村、紅星村、興隆地村、勝利村等近14個村發展蔬菜經濟,建設春秋棚、暖棚等農業大棚共計600余棟,並逐漸將其建設打造成茄子、黃瓜、大蔥、白菜等綠色蔬菜專業村,向著“一村一品”邁進。

大沁他拉鎮哈沙圖村現有蔬菜大棚302棟,其中暖棚68棟,春秋棚234棟,嘗試無土栽培,開展約耕租種,線上下單、線下派送等特色模式;興隆地村引進種植能人與優勢項目,通過溫室大棚帶動傳統大田,將普通農田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大棚大田二茬輪作,效益倍增,並帶動群眾務工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劉家堡村結合第三産業,種植草莓進行旅遊採摘,逐漸打響草莓採摘品牌;勝利村、紅星村、鄂布根包冷村蔬菜大棚落地落項,黃瓜、角瓜、草莓各類蔬果漸成特色,全鎮蔬菜經濟蓬勃發展。

政府重調節,紮好“菜籃子”

守好“菜園子”,用好“菜攤子”,建好“菜棚子”,在發展蔬菜經濟,扎穩扎牢“菜籃子”的路上,大沁他拉鎮主動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充分發揮黨支部的“領頭雁”作用,既要帶著群眾幹,又要與市場深度融合,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黨支部+種植大戶”等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新模式,成立光明村奈曼旗綠家園農業有限公司,建設光明村設施農業小區,建成興隆地村農業科技“育繁推一體化”設施農業示範區,服務城區的周邊“菜籃子”工程逐步升級。

2020年疫情發生後,在鎮、村兩級的全力支援和幫扶下,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生産不斷檔、供應有保障、價格基本穩定,守住了大沁他拉鎮居民的“餐盤子”“菜籃子”。

(文: 陳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