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森林和草原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築牢祖國生態安全屏障

發佈時間:2022-04-19 11:10: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草原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扭轉了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高,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逐漸下降,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承載壓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4月15日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2015年,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並將生態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國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風險的預警和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國泰民安的堅固基石,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態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人類福祉的戰略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林草興則生態興、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戰略思想,部署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全面保護和修復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決策,有效保障了國家生態安全,推動了綠色發展,增進了人類福祉。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公園工作。通過總體規劃、空間佈局、體制機制創新等頂層設計逐步構建起國家公園體制的“四梁八柱”。2021年,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構建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總體格局,截至2021年,共有5個國家公園、2676個自然保護區、6514個自然公園,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著力提高森林品質,堅持數量與品質並重。全國完成造林6400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退化林修復766萬公頃,森林面積蓄積連續40年保持“雙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已連續10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親力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全黨全國人民積極響應、廣泛參與,創新形成八大類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開啟義務植樹新風尚。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建成國家森林城市152個,建設了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和森林村莊。我國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過去20年貢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碳達峰碳中和已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我國堅持把增加林草碳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之一。造林綠化、森林可持續經營以及林業生態保護修復等均可增加森林碳匯,抵消溫室氣體排放,2020年全國林草碳匯量約佔我國碳排放總量的12%。

草原素有“地球皮膚”之稱,不僅是防風固沙的重要生態屏障,還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草原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扭轉了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高,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逐漸下降,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承載壓力。

全國劃定基本草原面積2.53億公頃,基本草原保護制度逐步完善。深入推進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落實禁牧面積0.8億公頃和草畜平衡面積1.73億公頃,草原補獎政策十年投入資金1700多億元,有效促進了草原休養生息。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防洪抗旱、調節氣候、控制污染、控制土壤侵蝕、維繫生物多樣性、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健康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是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0年來,我國新增和修復濕地面積約80萬公頃,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到2020年,指定國際重要濕地64處、6座城市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已建國家濕地公園899處,總面積約362萬公頃,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是荒漠地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自然保障,它的惡化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存生活條件。習近平總書記“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大事業”等重要論述推動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十三五”期間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97.8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177.2萬公頃,累計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41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125個,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治理。每年3至5月沙塵暴災害重點預警期,開展林草、氣象、農業等部門聯合會商,加強沙塵暴災害的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十三五”期間我國沙塵天氣比“十一五”期間減少了29%。

野生動植物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人類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維繫生態系統良性有序發展的關鍵和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了瀕危物種拯救工程,開展資源調查、棲息地巡護和恢復,發佈陸生野生動物“三有”名錄和重要棲息地名錄,加強重要鳥類遷飛通道保護,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隻增至1864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從1985年約180頭增至300頭左右;藏羚的野外種群由20世紀90年代末的6萬至7萬隻恢復到30萬隻以上。華蓋木由最初野外僅發現6株到如今野外回歸1.5萬餘株;漾濞槭由最初野外僅發現4株到人工繁育出近5萬株。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啟動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優質綠色生態産品的持續供給是穩定的生態安全的重要體現。林草行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産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草産業規模快速擴大,形成了經濟林、木竹加工、生態旅遊康養三個年産值超過萬億元的支柱産業,涌現出木本油料、林下經濟、花卉等一批新興産業。2020年,全國林草産業總産值達8.17萬億元,經濟林面積保持在4000萬公頃以上,幹鮮水果、森林食品等産量達2億噸;林産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877億美元,同比增長22.8%;油茶面積超過447萬公頃,茶油年産量達到72萬噸;鮮草産量達到11億噸。通過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産業扶貧,帶動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有效促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森林草原火災、林草有害生物入侵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我國生態安全,對人民生命財産和公共安全産生極大危害。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草行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源頭管控”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森林草原防滅火一體化工作理念,強化森林草原防火督導檢查;全面提高有害生物防治能力,遏制林草重大有害生物擴散蔓延。2021年,全國森林火災次數、受害森林面積、因災傷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7%、50%、32%,受害草原面積同比下降62%。啟動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2021年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和病死樹數量同比分別下降5.12%和27.69%。針對美國白蛾、紅火蟻等外來物種實行重點區域重點防控,全國林業、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積分別達1000萬公頃、1373萬公頃。

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實現林草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林草行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林草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頒布了《濕地保護法》,修訂或修正了《森林法》《種子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等制定;推動出臺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文件,林草法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2021年全面推行林長制,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出臺實施文件,建立了各級林長體系,17個省出臺林長制考核評價辦法,多地積極創新推出“林長+”、總林長令、巡林督查等制度,林長制全面推開、落地生根,形成了林草高品質發展的長效機制和強大合力。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動林草工作高品質發展,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