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旅遊業發展觀察:有顏值還得有氣質

發佈時間:2022-03-23 15:30:16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李勇 韓振 周文衝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淡粧濃抹的武隆,向著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翩然走來。

陳曉茵前傾身體,踏著滑雪板,從雪道高處飛馳而下。這個來自廣東的女孩第一次滑雪,不是在北國雪原,而是在一個南方的高山滑雪場。

平均海拔1900米的重慶武隆仙女山,被譽為“東方瑞士”。剛剛過去的冬天裏,山上降下了十年來最大一場雪。借著冬奧會的熱乎勁兒,10萬多名遊客“追雪”而來,陳曉茵也在其中。武隆這個“火爐”重慶的避暑勝地,在冬天“燃”了起來。

總人口41萬的武隆,正全力推進旅遊業“第三次創業”,力爭到2024年接待遊客量突破4800萬人次,2026年創建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實現這樣的雄心,既要靠自然本底的“顏值”,更要靠文化賦能的“氣質”。淡粧濃抹的武隆,向著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翩然走來。

“自然的遺産,世界的武隆”

高顏值,是武隆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片草原太好看了,我太愛雪了!”在仙女山大草原,50多歲的姚山拉著雪車往停車場走。從早上10點自駕到達景區,一家七口人已經在仙女山上玩了七八個小時,“我們來仙女山玩雪10多次了,這次真過足了雪癮。”

姚山身後,高山草原白雪皚皚,遠處的杉樹林枝頭挂雪,一片銀裝素裹,載著遊客的紅色復古小火車在林中穿行。這片1萬餘畝的草原,是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點,踏青、消夏、品秋、賞雪,四季皆有風景。

武隆地處重慶東南部武陵山和大婁山之間的峽谷地帶,深藏山中卻“天生麗質”,集合了天坑、地縫、草原、峽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種自然景觀。形成在120萬年前、長度近3公里的溶洞芙蓉洞,三座平均高度超過300米的天然石拱橋天生三橋,深度近300米的天坑……這些喀斯特地貌古老而罕見,使武隆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

正是靠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顏值”,武隆在重慶各區縣中“獨樹一幟”,依託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遊業。1994年,武隆芙蓉洞景區對外開放,實現了武隆旅遊業從無到有;2007年,包括武隆在內的“中國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武隆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第二年就開啟了以“做大遊客總量、做強旅遊經濟”為主要任務的“二次創業”,推動武隆旅遊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幾十年來,武隆歷屆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讓曾經默默無聞的偏遠區縣脫胎換骨,成為重慶旅遊業的“排頭兵”和全國重要旅遊目的地。武隆先後榮膺“世界自然遺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金字招牌,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叫響“自然的遺産,世界的武隆”。

兩名著名導演也將鏡頭對準了武隆。2006年,張藝謀將重慶武隆天生三橋景區選中,作為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唯一外景地。2013年,美國導演邁克爾·貝也來到武隆景區,取景拍攝了《變形金剛4》,“擎天柱”的出場讓武隆旅遊業進一步走向了世界。

2021年,武隆接待遊客4070萬人次,是2008年的20倍;綜合收入197.3億元,2008年的19.6倍。2020年,旅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7.3%,旅遊業已成為武隆主導性産業之一。

武隆區委書記何慶説,武隆堅持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中之重,立足山水稟賦、生態資源,基本實現了從山區農業縣到旅遊大區、旅遊強區的跨步躍升,“興一業、旺百業”的功能已然顯現。

大地長滿“藝術” 文創“點土成金”

文化內涵,是武隆旅遊業的獨特氣質。

“今年春節,景區酒店47間客房全訂滿了,一房難求。”懶人村落的“村長”林海燕坐在屋內的火盆旁烤火,看著門外的漫天飛雪説。

在武隆仙女山和尚岩絕壁之下,這處名為懶壩的景區開放才兩年多,已經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懶壩擁有崖壁、森林、峽谷、雲海、粉黛亂子草等自然景觀資源,但更吸引年輕遊客的,是景區內一件件大地藝術作品。

有的作品取材于武隆的泥土。日本藝術家淺井裕介從武隆繁茂的蒼山大地中採集有顏色的泥土,調和成19種顏色,在懶壩苔蘚博物館15米高的穹頂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一道,用泥土繪製出一幅“有生命力”的壁畫《大地從天而降》。

有的利用當地的竹子和老屋。在當地工匠的協作下,日本藝術家松本秋則把30多種、100多件竹子做成小樂器,放置在一所50多年的土房裏,運用光、影、幕布等方式搭建出一個神奇的“竹音劇場”。當人們走進老房子,竹子樂器會自動演奏。

懶壩景區負責人陳勇説,這些藝術作品根植于鄉土,又通過國外藝術家的觀察視角,實現創意互動。藝術家淺井裕介和志願者在村裏農家樂創作時,每天都有不少村民來看“稀奇”,後來村裏的孩子們也參與了創作,這可能是孩子們最難忘的一個夏天。

法國藝術家克裏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打造的可記錄、收藏心跳的“心跳博物館”;丹麥藝術家托馬斯·丹博用當地廢舊木材製作、隱藏于森林之中的兩個巨人;英國藝術家盧克·傑拉姆設計、直徑達7米的“月球博物館”……2019年8月,懶壩景區舉行首屆藝術季,以“把藝術還給人民”為主題,《我從山中來》《大地的聲音》《村落共生計劃》3個板塊共展出41個作品,展現出國際化的藝術魅力。

“過去以觀光遊見長的武隆正在向深度遊、休閒遊轉型升級,既要接地氣,又有國際范。”陳勇表示,懶壩用藝術介入鄉村、激活鄉土,豐富武隆旅遊業的層次,為武隆旅遊業注入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

在武隆區芙蓉街道的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堰塘村,一位腳上沾著泥土、頭髮花白的匠人,正在用武隆當地的陶土燒制陶器。這位匠人叫李躍華,曾走遍全國各地搜尋奇石和陶土,去年正式入駐堰塘村。

吸引他的不僅有武隆的旅遊市場和支援政策,還有當地的陶土。他在武隆的白馬、仙女山、長壩等地發現了多達12種顏色的陶土,並據此研發出高溫細陶、無釉磨光的“武隆七彩陶”。多色陶土經過科學搭配、絞融、成型、精修、燒制等近十道工序,成為一件件呈現出獨一無二“自然山水”的精美陶器,表面光亮如鏡,紋理如山川,聲音如流水。

去年7月,武隆七彩陶被重慶市外事辦、重慶市文化和旅遊委評選為2021“重慶好禮”旅遊商品(文創産品)大賽金獎産品和外事禮品,也激勵出李躍華的幹勁。“過去來武隆,遊客想買點當地特産,只有羊角豆干、紅苕粉等農特産品,現在武隆七彩陶成為旅遊伴手禮,這種‘點土成金’的做法,大大提高了武隆文創産品的附加值。”李躍華説,希望借助武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武隆七彩陶影響力。

第三次創業:追求“更美”再出發

從顏值到氣質,武隆旅遊業對“更美”的追求,從未止步。繼1994年和2008年的前兩次創業,今年武隆提出了“第三次創業”,重整行裝再出發,向旅遊業高品質發展闊步前行。

在武隆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內,2020年底開放的互動體驗式自然教育營地“樹頂漫步”,匯聚了40多個源自德國的森林親子運動體驗項目。遊客通過260米長的提升塔,從地面來到15米高的空中,與原來高不可攀的大樹近距離接觸,呼吸森林高處的新鮮空氣。

“森林不是垃圾場”的分類垃圾箱、愛護自然家園的宣傳牌等科普教育元素,在“樹頂漫步”營地中隨處可見。營地負責人陳方文介紹,營地主打自然教育和研學體驗,重點打造適合3-12歲青少年兒童的自然課堂。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親子家庭客戶11萬餘人,其中青少年研學師生團隊1800余人。“親子家庭在營地體驗平均時長在5-7小時,拉長了遊客在仙女山景區的停留時間,也帶動了周邊酒店、餐飲等産業。”陳方文説。

在仙女山歸原小鎮,一排臨崖精品民宿即將建成開放;在土坯老房改造成的茶館中,在這裡上班的村民王萬碧正忙著給遊客泡蓋碗茶。運營總監鄧淋籍説,以前這裡緊鄰仙女山大景區,村民卻吃不上“旅遊飯”。通過加入小鎮鄉宿聯盟,20戶村民發展起民宿,平均每戶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小鎮還將打造集野奢酒店、創客民宿、藝術文創、農業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實現都市人詩意田園的“歸原”之夢。

“樹頂漫步”、歸原小鎮等一批新興旅遊項目,代表著武隆旅遊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今年2月,武隆區委立足推動全區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價值新定位,提出了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遊業“第三次創業”,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著力打造研學、運動、藝術、康養、婚戀、服務六大旅遊産業鏈,切實提高旅遊業對強區富民的貢獻度。

在武陵山區,不少地方的旅遊資源稟賦與武隆大同小異,周邊區縣的高投入和大手筆,讓較早叫響旅遊品牌的武隆,時刻保持著被超越的緊迫感。與此同時,武隆的區位也在悄然改變。去年,武隆仙女山機場通航,武隆進入“航空時代”;三年後,渝湘高鐵將建成通車,武隆進入“高鐵時代”,從重慶城區到武隆的時間將從現在的兩個多小時縮短為半小時。

“交通的提升,對武隆旅遊業來説是把雙刃劍。”武隆區委書記何慶説,好處是遊客可以更便捷地來到武隆,壞處是如果武隆不抓住機遇期、窗口期,拿不出留人的本事,就無法留住客流,遊客轉一圈就會返回重慶城區,武隆旅遊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塌方式”下滑。“武隆旅遊業已經迎來了走向衰落與再創輝煌的關鍵臨界點,我們必須增強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和危機感,與時間賽跑。”

對於武隆來説,發展旅遊業不僅是黨委政府的職責,也事關每個武隆百姓。仙女山滑雪場負責人鄭華現説,儘管遭遇十年未見的大雪,但今年春節,武隆仙女山景區沒有一天關門。為了確保遊客上山道路安全暢通,當地幹部群眾積極參與除冰掃雪,其中不少人主動放棄了休假,這使得春節期間,武隆各景區接待持票遊客19.2萬人次,同比2021年增長164%。“發展好旅遊業,是我們每個武隆人共同的心願。”鄭華現説。 (記者李勇 韓振 周文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