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鐵公泡子村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以前常年是“地不打糧、沙子埋房”,村民生活拮據。
這些年,村黨支部書記李國琴代錶帶領村民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路子。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全村共有林地19萬畝,林草植被綜合覆蓋率達到90%。
樹多了,山綠了,村民吃上“生態飯”,致富的門路也打開了。“家家戶戶種植樟子松,每人平均年增收2000多元。鄉村旅遊也興起了,村裏有7戶農家樂,全村年接待遊客17萬人次。”李國琴代表説。
如今,“沙窩窩”變成“金窩窩”,鐵公泡子村又遇到了新“煩惱”。比如,種苗木的人多了,價格就可能受影響,如何確保村民從苗木經營中持續增收?村裏發展鄉村旅遊,人氣旺了,旅遊接待能力跟不上,怎麼辦?
李國琴代表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還到錫林郭勒盟東部地區調研當地鄉村旅遊發展情況。她得出一個結論:“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必須整合資源打造特色産業,並且通過三産融合,延伸傳統産業鏈。”
為此,李國琴代表組織村民試驗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産出可食用松子。目前,全村試驗嫁接紅松4萬株,預計今年可結果。據測算,每株可增收100多元。
李國琴代表還依託當地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積極推動生態莊園、鄉村文化園建設,提高旅遊接待能力。目前,鐵公泡子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2.2萬元。
今年全國兩會,李國琴代表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支援盤活存量用地,積極保障農村産業發展用地需求。“我們一定能把‘生態碗’端得更穩,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遠,把鄉村建設得更美好。”李國琴代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