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玲代表:加強鄉土草種質資源育繁推建設

發佈時間:2022-03-10 14:15:00丨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丨作者:劉藝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重視鄉土草種質資源的繁育,力爭建一片綠一片,提升草原生態修復水準。

全國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表示,草種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資源,是草原生態修復的基礎支撐。重視鄉土草種質資源的繁育,力爭建一片綠一片,提升草原生態修復水準。

全國人大代表、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攝影:袁永紅 )

“一方水土養一方草”,據調查,我國擁有野生植物資源近1萬種,其中不少為我國獨有種。郭艷玲表示,1987年至2020年,國家審定草品種604個,其中育成品種226個,野生栽培品種134個,地方品種62個,引進品種182個。在我國已登記審定的品種中,地方和野生栽培種佔比超過30%,這些都是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簡單評價篩選得到的,育成品種僅佔審定草品種總數的37.1%。

郭艷玲説,鄉土草種育繁推存在不少的瓶頸。如我國草品種的科研資金全部依靠政府投入,一般只能持續3-5年,缺乏長期性、穩定性;草種生産規模小、專業化和機械化程度低、單産低、品質差;草種基地建設不足,産種能力弱;野生鄉土草種引種馴化擴繁重視程度不高等。

針對這些問題,郭艷玲代錶帶來了加強鄉土草種質資源育繁推建設的建議。

區域化佈局,建立國家生態公益型長期穩定的鄉土草種質資源繁育基地。野生鄉土草種是草原生態修復、防沙治沙及環境綠化的首選草種。加強不同地域適宜草原生態修復需求的鄉土草種繁育,根據區域自然特性,選擇適宜品種開展野生鄉土草種引種馴化,科學劃定草種生産適宜區域、區域佈局、形成草種生産優勢區,逐步形成草種質資源繁育基地,並保持10年左右的穩定性,從而保證生態修復鄉土草種質資源的穩定供給,提升草原生態修復水準,實現草原生態的可持續恢復。

科學制定草種基地建設標準和補貼政策。採取認證+補貼的方式推進,改變一次性投資而無後續支援,造成只重視數量不重視品質與産量的弊端,應向生態修復項目那樣,持續支援幾年。對市場化草種基地高標準、高投入、建設投入3000元/畝,每年草種繁育補貼300元/畝,時間為5-8年。對生態公益性草種繁育基地建設投入3000元/畝,輔育采收基地1000元/畝,每年草種繁育補貼300元/畝,時間5-10年。

建立國家購買生態草種育種權的機制與基金。對生態公益草種的品種産權進行國家購買,全社會使用。打破因品種産權轉讓而影響擴繁的壁壘。每個草品種30—50萬元可購買,育種者可再進行選育研究,需求者使用也便捷。

建立生態草種保障性貯備機制。為調整草種生産使用的年度不均衡,保障種子生産的穩定持續發展,應建立草種調節儲備庫,設立草種儲備專項資金,以保障生態建設需求。在草原面積比較大的地區,根據當地草原類型配置草種儲備比例,根據每年草原修復面積儲備相應比例的草種。

鼓勵科研人員有序開展鄉土草種質資源野生馴化與繁育。利用科技項目資金的支援,鼓勵鄉土草種質資源的野生馴化與繁育。出臺激勵政策,引導草學方面的專家帶領青年成立創新草種業團隊,對長期深入田間地頭的科研人員給予職稱評定、職務晉陞、獎勵基金等方面的激勵,為創新團隊注入動力與活力,實現草種業的振興。

提高草種生産的機械化程度。機械化是優良草種生産實現規模化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勞動力紅利時代的逐漸退潮,農業機械化便成為大農業發展的最強動力。一顆小小的草種關係到一片草原,關係到一杯奶,也直接關聯著農牧民的錢袋子,而草種生産又具有品種繁多、帶芒具刺、成熟期不一致等特異性,種子收穫與處理不易,人工收穫效率低成本高,建議從國家層面鼓勵從事牧業機械的研究單位,為草種業的發展,研發出適合不同草種的收穫及種子處理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