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
正月十六,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帶領團隊種下了新春的第一把草籽。
郭艷玲從事草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36年了,對草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們在草原生態保護上進行了很多探索,一定要把草原保護好,把祖國北疆這道生態屏障守護好。”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郭艷玲覺得自己肩上的任務更重了,但也更有成就感。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她提出的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建議引起了國家發改委的重視,並被寫入修改後的國家預算報告。“根本沒想到自己的建議這麼受重視,更沒想到落實得這麼快!”郭艷玲感嘆,“那種感覺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這進一步增強了郭艷玲的責任意識,激發了她的建言熱情。今年,她依然將目光鎖定草原,建議推進鄉土草種育繁推一體化建設,提高草原生態保護水準。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郭艷玲著眼草原生態保護與農牧業發展,走訪調研傾聽民意,用心用情提建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郭艷玲咬定青山不放鬆,致力於用先進技術選育出最合適的鄉土草種。
經過幾年的精心選育,她和團隊從百餘種牧草中篩選馴化出了哈拉海、野韭、華北駝絨藜、冷蒿等十幾種性能優良的鄉土草種。同時,進行中科紫花苜蓿種子生産試驗,摸索出一套種子生産方法,並申請了地方標準。此外,郭艷玲還對野生蔬菜、野生中草藥、蜜源植物、坪用植物、生態草種子進行了深入研究。
為掌握第一手資料,2021年,郭艷玲專門到錫林郭勒盟現場調研農牧業生産、農牧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看看植被蓋度,研究一下草的種類,是一年生的雜草,還是多年生的穩定群落?郭艷玲説:“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和‘三農’打交道,要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職責,也離不開平時的調查研究和知識積累。”
對草原進行實地普查是一項艱苦而長遠的工作。2011年和2012年,郭艷玲曾先後兩次參加援藏項目,分別前往西藏那曲、山南、林芝以及昌都等地開展草原普查工作。而在內蒙古,她的調研足跡幾乎遍佈全區草原和農田。30多年來,郭艷玲憑藉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調研數據,積極為草原事業建言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2010年她提出的“關於牧草種子納入良種補貼的幾點建議”,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後國家就人工草地良種補貼一事,通過草原補獎機制在全國實施;2014年,她“關於寒冷地區限調進口苜蓿種子的建議”被內蒙古政協和相關部門採納,極大地減少了農牧民的損失,被自治區政府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深入生産第一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必須得見縫插針做調研、查資料,認真準備議案建議。”郭艷玲説,“因為自己的一句話、一個好主意、一個思想的小火花,都有可能給某個行業、某個領域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