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絲線,一頭牽著萬千百姓致富生計,一頭連著千百年文化傳承。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執委、科爾沁右翼中旗(簡稱“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專項推進組組長白晶瑩,在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和興安盟婦聯的支援下,積極探索産業扶貧新途徑,以蒙古族刺繡文化産業為抓手,有力推動刺繡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帶領貧困地區牧民婦女開拓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她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白晶瑩
巧思賦巧手,共繪錦繡畫卷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起源宮廷,後來傳至王府,發展到民間,歷經千年風雨,在當地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對於白晶瑩來説,這不僅是從小練就的技藝,更是紮根於心的情懷。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白晶瑩擔起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專項推進組組長和蒙古族刺繡協會會長的重任,先後組建了科右中旗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祥瑞刺繡扶貧服務有限公司和圖什業圖刺繡基地,讓刺繡與脫貧挂上了鉤。
白晶瑩堅信蒙古族刺繡不僅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一條致富路徑
為了發展蒙古族刺繡産業,年過半百的她走鄉串鎮,深入嘎查(村),手把手教授當地的貧困婦女學刺繡。沒有經費買圖樣,她用白紙自己設計、繪製蒙繡圖案。現有的1072種刺繡産品和7000余張刺繡圖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
在白晶瑩的悉心指導下,300名婦女迅速成長為手藝嫺熟的繡娘,再被派往各個旗縣去傳授蒙繡技藝。科右中旗一共有173個嘎查,一個嘎查派一個老師,駐紮在當地,一次要待5到7天。
農忙時節,大家沒辦法集中學習,白晶瑩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時間和雙休、節假日下鄉入戶培訓,並通過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材料發放、統一成品回收、統一收入結算的方式,讓貧困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一個小片服飾花紋,繡三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下來賺2000元沒問題。”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鄉)道蘭毛都嘎查60歲的一級繡娘王秀蓮説。她和老伴兒因體弱多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過去只能靠低保補助維持生計。2017年8月,她參加了白晶瑩組織的第一期蒙古族刺繡扶貧培訓班,從此生活有了改變。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金星嘎查脫貧戶趙桂霞説:“我開始學得簡單,繡10元一朵的花,後期技術提高了,能繡1000多元的大作品,一年收入1萬多元。”
來自北京、廣東深圳、上海的訂單絡繹不絕,5年間,科右中旗刺繡産業共帶動2.6萬人參與,實現居家創收。2019年4月,科右中旗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2020年,參與刺繡的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年增收2000多元。白晶瑩以“鐵杵磨針”的韌勁和繡花功夫,不遺餘力地帶領繡娘們踏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栩栩如生的蒙繡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聯姻”名繡,助力蒙繡繁榮
“再好的文化産業,只有對接市場才能生存,形成品牌才能長久,老百姓才能安心跟著幹。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生活。手工刺繡的一種存在形式是藝術品,另一種存在形式是日用品,必須兩條腿走路。”品牌化行銷一體化管理服務體系建立起來後,白晶瑩又在迎合市場需求上下起了功夫。她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蒙繡與中國四大名繡中的湘繡等繡種“聯姻”,開發出了數百種獨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時尚的旅遊産品和家居産品。
2019年8月,白晶瑩牽頭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70名蒙古族繡娘和蘇繡以及維吾爾族、土家族、苗族等10多名手工刺繡傳承人一起,為長達70米的蒙繡《彩蝶長卷》收篇,為祖國70週年華誕獻禮。這一次蒙繡與其他繡種的結合嘗試引來了數百名遊客“圍觀”。蒙繡奔放熱烈,蘇繡淡雅精緻,湘繡針法萬千……白晶瑩大膽借鑒推進合作,打破蒙繡粗放質樸的傳統風格,用“柔中帶剛、粗中有細”的表現形式,全面提升了蒙古族刺繡的品牌形象,也打造出挎包、靠墊、皮夾等一系列刺繡日用品。
白晶瑩組織開展市場行銷人員培訓,迅速在全國各地鋪開37個銷售網點,産品逐漸打開銷路,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科右中旗的繡品不僅銷到內蒙古呼和浩特、遼寧瀋陽、北京、香港等地,還成功遠銷海外。2018年9月,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品亮相巴黎服裝服飾採購展及義大利米蘭時裝周,蒙古族刺繡正逐步走向國際舞臺。
歷經數百年滄桑的蒙古族刺繡,從宮廷走向民間,從衰敗走向繁榮。白晶瑩帶領分散各地的草原繡娘們,聚集在一起,因“繡”得業,以“繡”興業,用巧手和汗水為科右中旗捧回了“中國蒙古族刺繡之鄉”“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中國手工刺繡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等榮譽。蒙古族刺繡産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到2019年年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産值達到2000萬元。
作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的發起者、傳承者和弘揚者,白晶瑩堅信蒙古族刺繡不僅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一條致富路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將煥發出更大的活力和價值,使更多婦女姐妹“繡”出美好生活。
(原標題:白晶瑩:一頭牽著百姓生計,一頭牽著文化傳承 “草原繡娘”用一根絲線繪就脫貧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