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代表通道”:從首鋼園到西海固 代表履職不負重托

發佈時間:2022-03-06 18:30:00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中國網北京3月5日訊(記者 董寧)2022年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會議開始前舉行“代表通道”採訪活動,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通過網路視頻方式接受採訪。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柴閃閃(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郵區中心郵件接發員柴閃閃:反映更多基層勞動者們的所思所想所盼

柴閃閃是一名85後農民工代表。柴閃閃説,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為國家建言獻策、為勞動者代言發聲,讓大家的生活更美好、讓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追逐夢想,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2018年,柴閃閃在參加一次垃圾分類的調研時看到,快遞包裝物裝滿了整個幹垃圾桶,包裝袋上也纏滿了層層膠帶。為此,柴閃閃提出了“大力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的建議,相關建議也被國家採納。“綠色化、減量化、可迴圈”的綠色行動開始在行業內進一步全面展開。

在今年,柴閃閃帶來了一份關於規範外包類靈活用工的建議。柴閃閃願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履職,反映更多基層勞動者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共同獲得閃閃發光的人生。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陳良(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長陳良: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的森林和草原,珍惜生命一樣對待我們的生態

陳良來自內蒙古興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內蒙古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些年,內蒙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從事林草行業30年來,陳良早就把保護森林和草原融入到生命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陳良也經常給大家講,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的森林和草原,珍惜生命一樣對待我們的生態。

陳良説,總書記每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都十分關心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也同時強調,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里綠色長城,這既是對內蒙古提出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對24000多萬內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林草人的奮鬥目標。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託,一定不遺餘力盡責擔當,為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而繼續奮鬥。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王方(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某保障隊副隊長王方:當好思想播種者,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落實

王方是一名來自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的基層代表。王方説,身為一線帶兵人、基層政治幹部,要當好思想播種者,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落實,責無旁貸。在平時的教育學習中,我們注重讓官兵們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理論基礎打牢。同時緊扣社會焦點、軍營熱點和理論難點,及時回應官兵關切。還廣泛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讓官兵們在講自己的強軍故事、講家鄉巨變中感受創新理論的巨大偉力。我們還結合青年官兵的特點,拓展運用網路新空間,推出精品課、微黨課,努力讓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戰區備戰打仗實踐也是我們開展形式戰備教育的生動課堂,通過一次次任務砥礪,官兵們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激發鬥爭精神,堅定必勝信心。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時時處處、一點一滴的教育融入,學習強軍思想、幹好強軍事業,已經成為部隊建設的主旋律,成為廣大官兵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追求。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目標指引新征程,我們堅信,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全軍官兵必將不負使命重托,強軍事業必將取得新發展新突破,人民軍隊必將向著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目標砥礪奮進、勇毅前行。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吳晨(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北京市建築設計院、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讓首鋼盡顯“鋼鐵本色” 向世界展示美美與共的生動圖景

吳晨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首鋼集團的一名建築師、規劃師,也是來自設計第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吳晨説,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使京西首鋼園區展現在世界眼前,這裡也成為點燃北京高光時刻的焦點之一。首鋼園區的驚艷亮相,凝聚著北京在城市高品質發展上的持續探索與努力,凝聚著首鋼園區眾多建設者、建築師和規劃師的傾情付出。大量的工業建築更新為民用建築,工業遺存風貌和嶄新的實用功能相融合,我們完成了這一世界性的挑戰與課題。

在規劃設計當中,首鋼園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廠區的風貌格局,使西山、永定河、高聳的冷卻塔等工業顏值與奧運元素完美結合。經過長達十年的伴隨式設計,今天的首鋼盡顯“鋼鐵本色”,又向世界展示了山、水、工業原址和城市活力的美美與共的生動圖景,真正成為“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農民作家馬慧娟:我的故事不是傳奇,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馬慧娟來自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馬慧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馬慧娟出生的地方是寧夏西海固一個叫黑眼灣的小山村,那裏四面環山,交通工具是一頭頭的毛驢。

馬慧娟20歲時,老家黑眼灣迎來了移民搬遷政策,這是電視劇《山海情》裏閩寧協作模式的擴大版。在紅寺堡集中安置更多的貧困群眾,徹底改變大家的生活面貌。依靠這個契機,馬慧娟和鄉親們走出了大山,來到紅寺堡。

紅寺堡是一片亙古荒原,因為靠近黃河,黨中央在這裡興建了揚黃灌溉水利樞紐工程,把黃河水上揚了三百米,開發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萬移民,把這裡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地,這項偉大工程也被稱為新時代的紅旗渠。在紅寺堡,馬慧娟和鄉親們因為黨的好政策,因為黃河水的灌溉過上了好日子。自1998年開發至今,紅寺堡從“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樓,沙漠變綠洲”,從“借書比借錢還難”到農家書屋的全覆蓋,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馬慧娟説,紅寺堡用自己的發展,證明了閩寧協作模式的科學性。在這種模式的發展下,寧夏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寧夏,西海固也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了。我們正在黨中央的帶領下,用自己的雙手展現著新的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力量。

馬慧娟説,得益於移民搬遷政策,讓自己能夠重新閱讀、寫作。馬慧娟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從黃土地走進了人民大會堂。有人説,她的故事是個傳奇,但馬慧娟自己知道,哪有什麼傳奇?馬慧娟的故事,只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這樣的故事,在許許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董彩雲(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小學校長董彩雲:教育的意義在於點燃愛、守護愛、播撒愛,以愛育愛

董彩雲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作為全國模範教師,在三十多年的從教生涯中,董彩雲深深地懂得教育始於接納,忠於奉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愛中感悟生命,收穫成長。

在董彩雲看來,教育的意義在於點燃愛、守護愛、播撒愛,以愛育愛,讓世界充滿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董彩雲説,現在自己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了設施齊全的特殊教育學校,在那裏,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裏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越來越高。今天,我也邀請在座的朋友們來我的家鄉“花兒臨夏,在河之州”,聽花兒、賞牡丹、品美食、看變化。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夏吾卓瑪(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來水公司職工夏吾卓瑪:讓“三江之源”源清流潔,讓“中華水塔”堅固充沛,讓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滋潤甘甜

夏吾卓瑪是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全國人大代表,也是自來水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所以又稱“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夏吾卓瑪的老家黃南藏族自治州全境屬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夏吾卓瑪説,作為源頭人、護塔人,我們不僅自己要用上好水,還要保證中下游的人也能用上好水。為此,這些年我們採取了禁牧封育、濕地保護、植樹造林等一系列舉措,原先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乾涸的河床裏流滿了清水。同時,我們還通過無人機、水質感測器等科技手段進行數據巡河,努力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由於生態保護做得好,去年黃南州還榮獲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由於工作關係,夏吾卓瑪經常到農村牧區、工廠企業,親眼看到生態保護帶來的好處。特別是由於水資源生態環境不斷好轉,人畜用水水質不斷提高,州裏建起了礦泉水廠,農畜産品綠色有機,黃河旅遊業紅紅火火,鄉村振興有了可靠依託,各族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提高,這一切都生動地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説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夏吾卓瑪説,我們要把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堅決扛起源頭責任,更好地保護好生態,讓“三江之源”源清流潔,讓“中華水塔”堅固充沛,讓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滋潤甘甜。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姜濤(攝影:中國網記者 董寧)

貴州航太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有色金屬焊接班班長姜濤:35年來手持焊槍只做一件事 將生命同國家的強大焊接在一起

姜濤來自革命聖地遵義,是貴州航太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電焊工,同時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35年來姜濤和團隊一直從事航太産品的焊接工作。隨著國家航太事業的快速發展,從多個國家重大型號裝備研製,到航太發射“一箭20星”,他們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硬是用手中的焊槍一次次攻克了數以百計的焊接技術難關,讓焊縫探傷檢測百分之百無缺陷。

2015年9月,長征六號成功將2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創造了中國航太發射“一箭多星”的紀錄,而這套起豎發射系統從零件到主體的焊接正是由姜濤和團隊完成的。

姜濤説,35年來,我手持焊槍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用我手中的焊槍一次次超越自我,攻克國內焊接技術難關。姜濤也很慶倖,成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工作在“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技能人才”的大環境中。也正是有了航太事業的空間和舞臺,姜濤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成長為一名“大國工匠”。姜濤説,雖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電焊工,但我卻將我的生命同國家的強大焊接在了一起,我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

依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平臺,姜濤先後培養了300多名優秀的焊接技能人員,他們很多人在各類技能競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也成長為全國和省市級的技術能手,以及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帶頭人。也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和技術的傳承,才能使我們的航太事業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