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綠色高品質發展,讓北疆草原更壯美

發佈時間:2021-10-29 11:31:44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郭利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為了草原獲得良性發展,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探索草原經營體制改革,把“人、畜、草,責、權、利”統一協調起來,釋放了草原經營活力,使草原生態在發展生産中得到有效保護。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雲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當人們唱起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時,仿佛有種置身草原深處的感覺。在被稱為“世界四大最美草原”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在蔚藍如洗的晴空下,金黃與蒼翠相互襯托,五顏六色的花朵如星星般灑落……這是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開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

內蒙古自治區是草原大區,草原面積達11.38億畝,佔內蒙古土地面積的64%,佔全國草原面積的1/5,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圍繞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持之以恒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草原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5%,處於21世紀以來最好水準,草原退化趨勢整體得到遏制,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為了草原獲得良性發展,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探索草原經營體制改革,創造性推行“草畜雙承包”和草原“雙權一制”,把“人、畜、草,責、權、利”統一協調起來,釋放了草原經營活力,使草原生態在發展生産中得到有效保護。內蒙古進一步落實和完善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積極探索草原“三權分置”試點,為草原經營權依法有序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打下政策基礎。截至目前,內蒙古共完成33個牧業旗、21個半農半牧旗和9個城郊區的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形成了內蒙古基本草原保護分佈圖。

為進一步掌握草原動態,內蒙古還建立起1500個常規監測點和90個固定監測點,對草原氣象、植被和土壤進行動態實時監測;持續對草原重大工程取得成效進行監測。草畜平衡監測也從按“畜”評價,向“草”“畜”雙指標評價轉變。

法治保障是草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內蒙古相繼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原保護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禁牧和草畜平衡監督管理辦法》等條令條例和規範性文件,以“一法兩條例兩規章”為核心,以規範性文件為補充的草原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自治區、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四級執法體系;即將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管理條例》,將進一步加強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

努力付出帶來豐碩的成果。“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共完成草原生態治理任務3626.48萬畝,年均種草面積始終保持在3000萬畝以上,建設規模居全國之首。退化草原切根施肥補播機、草原風蝕坑修復整合技術等一批科技成果“屢立戰功”,14處極具自然稟賦和人文歷史特點的草原納入國家自然公園創建試點,全國首個財政保費補貼型天然草原保險試點項目正式落地。

生態環境的改變帶動農牧民生産生活方式和觀念也發生了轉變,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舍飼圈養等科學飼養方式逐年增多,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比例明顯提高。生産、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合理利用、科學養畜的理念深入人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四五”期間,內蒙古以築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林長制為抓手,嚴守以基本草原為主的草原生態紅線,建立健全草原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探索制定徵佔用草原準入條件和定額管理制度;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各種人為破壞草原、非法侵佔草原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尊重自然,不搞“破壞式”的修復,做到量水而行、盡力而為。繼續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確保修復一處、成功一處。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力爭到2025年,實現草原植被蓋度穩定在45%的目標,草原生態建設7500萬畝。繼續加強草原生物災害防治,提高生物防治比例,提升防治成效。加快草原修復技術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高草原修復品質,逐步恢復草原生態服務功能。

內蒙古還將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內蒙古將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充分發揮草原生態景觀效應,傳承草原文化,引導農牧民發展草原旅遊等生態産業。通過探索草原生態修復産業化發展,鼓勵農牧民以個人、合作社的形式參與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讓農牧民在生態保護修復中獲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