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三江源頭草原保護修復的“達日樣板”

發佈時間:2021-09-18 15:58:59丨來源:央廣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探尋草原保護修復的“達日樣板”,首先從直卻溝黑土灘治理項目開始。

從巴顏喀拉山發源的黃河,在群山中蜿蜒曲折,流經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境內後,在開闊平緩的河道中散漫開去,數十條水流時而相匯時而分離,交織出巨型的辮狀水系,轉過山谷,奔向遠方。

達日縣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境內黃河在開闊平緩的河道中散漫開去(攝影:樊永濤)

圍繞著穿境而過的黃河,達日縣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路子。

9月7日,青海全省草原保護修復現場觀摩會在達日縣舉行,參會人員觀摩了達日縣黑土坡治理成效和草原保護修復工作,並作交流發言。

草原是青海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在青海乃至全國生態保護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過程中,保護和建設好草原生態,其意義不言而喻。

此次會議為何要選在達日縣召開?在觀摩會上,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南這樣説道:“達日縣克服自然環境嚴酷、資金緊張、人才缺乏、技術薄弱等困難,全力推進草原生態全面保護、綜合治理、系統修復,治理黑土灘122.5萬畝、黑土坡7.5萬畝,草原植被蓋度從46.7%提高到58%,鮮草畝産從115公斤提高到213公斤,草原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增強,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樣板。”

探尋草原保護修復的“達日樣板”,首先從直卻溝黑土灘治理項目開始。

直卻溝位於達日縣窩賽鄉,距離縣城只有十多分鐘路程。在黑土灘治理項目區內,種植的牧草已到齊腰高度,草籽相當飽滿。直卻溝黑土灘治理項目從2018年開始,投資3500萬元。2年間,治理效果特別明顯,一改曾經大面積黑色裸地景觀。

不僅是直卻溝,達日縣作為青海首個推廣黑土坡治理項目試點縣,通過兩年不懈努力,已探索出了一套黑土灘治理的達日經驗和達日做法,為全國高寒草甸修復治理工作提供了樣板。

據悉,達日縣在退化草原人工種草修復中,優選鄉土草種進行多品種組合搭配,採取混播種草復綠綜合技術措施,提高種植植被的穩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綜合應用混播種草、配方施肥、多種農藝措施組合等技術;在退化草地治理中,開展飛播種草治理新技術,減少對原生態系統的人為擾動。此外,積極探索示範推廣草種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術,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達日縣境內美麗的草原(攝影:樊永濤)

達日縣屬高寒、高海拔地區,草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修復需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修復後的管護是成效鞏固的關鍵。為此,達日縣制定了《達日縣林草長制實施意見》,建立了縣、鄉、村、社四級草長制管理體系和部門協作機制,確保生態修復長期發揮效益,讓生態效益實現最大化。

在草原保護修復過程中,達日縣投入的項目資金可以説是力度空前,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6.4億元,相繼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退牧還草工程、黑土灘綜合治理、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濕地保護等工程。

“達日縣草原生態治理項目、投資額度、治理規模等均走在全國涉藏地區各縣前列,許多嚴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綠裝,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灘等治理為優質的牧草地。”達日縣委副書記、縣長索南嘉曲説,治理效應逐步顯現後,達日縣全力推動牧草産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生態、産業、經濟”發展新格局,累計生態收益達220.98萬元,走出了一條依靠綠色發展、振興縣域經濟的産業道路。

達日草原如畫的風景 (攝影:陳有鈞)

深秋遼闊。行走在達日縣,記者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高寒草甸上,牧草乾枯,呈現出熟透的金黃;黃河散淡地流淌,不時閃過的藏原羚、草原狼、大鵟和野鴨,帶來了生命的氣息。

達日縣僅僅是整個青海省以及三江源地區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穩步增強的一個縮影。

李曉南介紹,隨著青海省統籌實施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建設綜合治理、退牧還草工程、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紮實推進。“十三五”期間,青海共建成草原封育圍欄3293.30萬畝,補播改良918.17萬畝,治理黑土灘型退化草地797.81萬畝,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83.07萬畝,建設人工草地135.32萬畝,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比2011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1.6個百分點,草原植被蓋度保持穩定及趨於好轉的草原面積佔86.85%。青海全省草原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青海在大力推進草産業發展的同時,富民增收作用也得到有效發揮。” 李曉南説,青海省委省政府通過支援發展飼草料生産、加工、儲備全産業鏈,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探索出“園區+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牧戶”等多種生産經營模式,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加工為主、牧戶種植為輔、東西聯動、農牧結合的草産業格局。同時,通過加大草原生態補償力度,設置4萬個草原生態管護員、積極吸納農牧民參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持續增加群眾收入,三江源地區生態管護員年收入達到21600元,實現了保護生態、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