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的“養牛新法”讓牧民減牧不減收

發佈時間:2021-09-09 10:25:00丨來源: 經濟參考報丨作者:肖林 謝佼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祖祖輩輩在黃河上游放牧的尕讓交深知,隨著牛羊的增加,再富饒的草原,總有一天承載不起“牦牛野放”式的“原始放牧”。

川西北牧區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但祖祖輩輩在黃河上游放牧的尕讓交深知,隨著牛羊的增加,再富饒的草原,總有一天承載不起“牦牛野放”式的“原始放牧”。

如今,四川省阿壩州推廣科學養殖,以保障像尕讓交這樣的牧民減牧不減收,防止生態環境惡性迴圈。

尕讓交家在若爾蓋縣的索格藏村,近幾年,他每天晌午才把牛放出去,下午5點就把牛趕回了牛圈,可這個“懶牛倌”的收入卻年年增加。

他的“秘訣”,是名為“三結合順勢養殖整合技術”的高原牲畜標準化養殖模式——“適度放牧、科學補飼、適時圈養”,配套“暖棚、巷道圈、電子秤”,順應“生態保護、氣溫光照、牛羊生長”規律,整合“養殖防病、人工種草、牛糞發酵還草、幼畜繁殖”等技術……

尕讓交向記者解釋:“比如過去養牛,基本上一年到頭都‘野放’在山上,算上被牛群踩踏浪費掉三成左右的草,要20多畝草地才能養活一頭牛。現在氣溫低時把吃完草的牛趕回圈裏的暖棚,每天補7斤飼料,不到10畝草地就能養一頭牛。”

“扣除飼料成本,每頭牛要多掙2000元。”尕讓交的“徒弟”向秋尼瑪説,前年他貸款30多萬元建暖棚、買設備,養了160頭待長膘的“架子牛”,出欄後當年收回投資。身邊的榜樣力量無窮,牧民們紛紛學習“養牛新法”,2020年索格藏村每人平均收入1.6萬元。

若爾蓋縣從2019年開始通過財政補貼,推廣這種新的養殖技術,到去年底建成示範牧場142個,今年還要新推廣300個牧場。“飼料錢會不會虧本?牛肉肉質會不會受影響?”轄曼鎮河拉村的牧民向木科説,剛開始大家都有顧慮,結果牛提前兩年半出欄,肉質更好、價格高了近一成。“多放牛才能多掙錢”的老思路也變了,尕讓交今年只計劃出欄56頭牛,比去年少了30頭。他説:“適量養、管理好,效益才好。”

“科學養殖極大減輕了草場壓力,促進了草原保護、牧民增收、産業升級。”阿壩州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張大維説,高原冬季最低氣溫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春天新草長出前牛羊難以覓食,傳統養殖存在“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問題。比如2019年以前,黑河畜牧合作社50戶牧民的5000頭牦牛,每年冬春季節死亡高達300余頭。

當地還探索了“牧繁農育”等新招,進一步減輕草原的承載壓力。據阿壩州相關部門測算,全州6000多萬畝天然草地,已實施禁牧2000萬畝左右、草畜平衡3000多萬畝。去年鮮草畝産量較2015年增加10%以上,草原生態得到改善。

(原標題:黃河上游的“養牛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