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重托全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新高地

發佈時間:2021-09-01 16:00:00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生態環境對於人的重要如同水對於魚。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地位,是對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負責。

1

大湖靜謐、田野浩蕩、高山聳立、河川縱橫……在紀錄片《俯瞰青海》中,變換的鏡頭下,青海這片神奇的土地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地區,山脈綿延,河谷交錯,千萬年庇護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近90%的區域屬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兩次來青海考察,對築牢這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要求。

——“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今天,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青海各族兒女牢記總書記囑託,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升水面,澄風沙,復林草,築起堅固的生態屏障,譜寫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最壯麗的樂章。

2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韆鞦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放眼黃河清清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人們明顯感受到,樹木多了,風沙小了,河水清了,昔日黃河沖毀的地方出現人工綠洲,荒禿的山嶺、寬廣的河床邊蔥蘢疊翠,植被恢復的速度超乎想像,黃河像一條青色動脈在此蜿蜒流淌。

在貴德縣河東鄉查達村黃河南岸的沖積扇坡區,經過貴德“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治理田園綜合體建設示範項目”的治理和建設,這裡500多公頃的荒坡、黃河防洪河堤正逐步變為坡綠、水清的觀光型景觀帶。

看過貴德“黃河清”濕地公園美景的人,無不發出“抬頭見高原,低頭似江南”的感慨。以黃河干道為主體的河流,與河岸、河心洲濕地組合而成的河流濕地系統,吸引大量動植物在此繁衍棲息,山、水、林交相輝映,構成了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

貴南縣森多鎮境內有一片流動沙丘,被稱作“黃沙頭”,上世紀中期以前,“黃沙頭”的風沙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東南推進,周邊農牧民的生産生活乃至生存受到巨大威脅。經過二十多年的治理,這裡已經築起長達300多公里的“沙漠綠色長城”,沙漠深處還出現了一個500平方米左右的湖泊,有時候還能在湖面看到嬉戲的水鳥。

從漫天飛舞的黃沙到一望無際的綠蔭;從河道萎縮,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到一片生機勃勃,海南人民取得了令人驚嘆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成效。

不僅如此,自青海省黃河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啟動以來,51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投入資金1.14億元,現全部開工建設(其中38個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恢復治理1109公頃,達到預期治理效果。

未來,這裡的人們將接續奮鬥,不斷強化生態系統治理,以一茬接著一茬幹的韌勁,築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為黃河流域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優質生態環境。

3

煙波浩渺,碧波盪漾,我國最大鹹水湖——青海湖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藏高原上。

青海湖是我國七大國際重要濕地之一,是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對於豐富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調節西北地區氣候、保持水源、維護生態平衡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變化對湟水谷地、柴達木盆地、江河源區、祁連山地等均有較大影響。

曾幾何時,因過度捕撈,青海湖裸鯉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青海湖沿岸生態環境也變得異常脆弱。

近年來,當地政府狠抓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強化監督,持續發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開展生態科研合作、實施生態保護項目,有效保護了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魚翔淺底”的壯觀景象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湖仙女灣考察時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

走進初秋的仙女灣,鳥鳴啁啾,波光瀲艷。放眼望去,湛藍的水面上水鳥成群,它們時而仰頭高歌,時而低頭戲水,享受著舒適安靜的生存環境。

隨著青海湖生態保護日見成效,農牧民的環保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城,水果商販將稱重後的水果裝在簡易布袋裏遞給顧客。為了更好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2019年,剛察縣政府牽頭進行全域無垃圾整治行動,縣市場監管局發佈禁塑令,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和支援。

生態環境對於人的重要如同水對於魚。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地位,是對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負責。我們正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使我們的資源環境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

4

地處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北,布青山一帶發現黃金礦。短短數年間,絡繹不絕的淘金者導致50萬畝草地被毀。上世紀末,瑪多縣70%的草地開始退化,並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降水量驟然減少,到2004年,這個“千湖之縣”內,面積大於0.06平方公里的湖泊只剩下200多個。

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核心,通過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與生態工程建設的有機結合,加強草原、荒漠、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三江源地區植被生産力趨於穩定,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上升,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目前,瑪多縣擁有大小湖泊4000余個,碧波萬頃,成群結隊的斑頭雁、鸕鶿在湖畔嬉戲,遠處不時有藏原羚出現在草原的地平線。岩羊、藏野驢等野生保護動物也經常在扎陵湖邊成群結隊出現,黃河源頭“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也逐漸相連。

雜多縣扎青鄉的草原深處,到處能看見彩色帳篷,這些都是垃圾轉運站。收集的垃圾運到雜多縣城統一回收處理,再按危害等級和可回收程度將垃圾填埋和壓縮轉運。雜多縣的牧區垃圾處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已在三江源區域及青海全省推廣。

在三江源地區,牧民守護著草原,也收穫了生態改善的紅利。對於三江源的未來,29歲的可可西裏管護員卓瑪充滿憧憬:“願這片土地天更藍、水更清、人更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可愛的動物、美麗的玉珠峰永遠守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正努力處理好環保與經濟發展關係,構建生態保護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生態法治保障體系,促進三江源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5

祁連山位於青海東北部,是青海、甘肅兩省之間的巨大山系。作為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祁連山有效阻擋了四大沙漠的匯合,千百年來始終維繫著沙漠綠洲的生態平衡,是“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中生態保護核心之一。

這裡不僅有聖潔巍峨的連綿雪山,也有千溝萬壑的磅薄地勢;不僅有水草豐茂的遼闊草原,也有浩瀚無邊的茫茫大漠。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青海考察調研,特別關心生態環境保護,詢問雪豹等野生動物情況,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2017年3月13日,中央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召開會議,決定以雪豹保護為切入點,結合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在祁連山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堅決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扎紮實實守護好祁連山生態環境。

經過不懈努力,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共收集到1528份雪豹影像資料,已識別105隻雪豹。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反映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錶”,雪豹頻繁現身,説明祁連山地區生物數量增加,棲息環境進一步改善。

祁連山生態地位非常重要,開展區域內生態環境整治,是推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實際行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近年來,祁連山青海片區突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系統保護綜合治理、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2020年)》顯示,2020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年平均氣溫在-2.3—2.2℃之間,較近十年(2010—2019年)平均略偏低,積雪面積增加、積雪日數增多、水源涵養量整體偏多。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是人心所向。我們正以實際行動展現擔當作為,承擔維護生態安全的綠色使命,弘揚敢於鬥爭奉獻的優良作風,積極履行主體監管責任,嚴守生態紅線,切實築牢祁連山青海片區生態屏障。

6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達木盆地具有雄厚的資源基礎,是中國重要戰略資源聚集地,同時也擔負著在廣闊的西部築牢築實生態屏障的重任。

但乾旱缺水的瀚海戈壁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有人曾發出感慨:“在南方插下一根扁擔,幾乎都能發出芽來,而在柴達木要種活一棵樹苗,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同時,這裡也是屈指可數的國內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國沙化土地分佈海拔最高、全省沙化面積最廣、治理難度最大、生態保護任務最重的地區。

雖然自然生態脆弱,但一代代的柴達木人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海西、美麗海西,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呂嘉是一名老林業人,1998年參加工作後,克服艱難的林業生産條件,和同事們一起,探索出一條恢復林草植被,實現人進沙退的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更多人加入國土綠化的行列,用點滴汗水,澆灌出一片片綠洲。

如今,柴達木盆地的濕地保護日益擴大,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等生態工程日趨提升。森林覆蓋率由此前的3.5%上升至4.1%。精心呵護的柴達木梭梭林、可魯克湖—托素湖、諾木洪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攜手烏蘭縣哈裏哈圖國家森林公園聚力賦能、向外輻射,將45萬公頃的土地串聯成神奇獨特的“柴達木風景”。

見微知著,沒有生態良好的柴達木,就沒有生態良好的青海。正是因為持續推進荒漠化土地治理、鹽鹼化土壤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工程,持續實施大氣、水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計劃,才加快了青海高原西部生態屏障建設步伐,為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提供了強力支撐。

7

一望無際的油菜花海,萬山之宗的崑崙山腹地,波光粼粼的青海湖,銀裝素裹的阿尼瑪卿雪山……這些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持續性、永久性的財富。

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強調要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

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是黨中央賦予青海的重大使命。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面臨全球氣候異常的威脅,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突出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我們務必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度來認識,從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角度來對待,從國之大者的尺度來把握,全方位、多維度審視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認真履行《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中穩固三江源生態屏障、築牢祁連山南麓生態屏障、構建河湟谷地生態共同體、構築柴達木荒漠生態區、建設泛共和盆地生態圈中的具體舉措,提升草原、森林、濕地、冰川、河湖、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功能,為全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新高地夯實生態安全基石,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執筆:楊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