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寶拉格草原:一幅天然的畫卷

發佈時間:2021-08-30 14:03:3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貢寶拉格草原天路沿線,野罌粟、苜蓿、馬鈴薯花、向日葵和油菜花,草原風貌保存完整,是唯一匯集內蒙古九大類型草原的地區,也是中國北方草原最華麗、最壯美的地段。

  貢寶拉格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端的太仆寺旗,貢寶拉格,意為深泉之地。歷史上,這裡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從遠古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直到如今的蒙古等諸民族,都在這裡留下了生息繁衍的印記。這裡當年還是清朝的皇家禦馬場,專為朝廷提供軍馬和肉食。這裡有綿延上千里的金代界壕、元代寶昌州石碑、久經滄桑的瑪拉蓋廟遺址,以及億萬年前火山噴發後熔岩冷卻形成的柱狀岩石群——石條山。在這裡既能領略美麗的草原風光,又能親身體驗到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這裡曾是宋祖英拍攝《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外景基地,也是《走西口》《巴圖快跑》等多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藍天白雲、碧野紅花,神秘的色彩、古老的傳説;蒙古包裏的奶茶、馬背上的巴特爾、馬頭琴的旋律——這就是貢寶拉格。

  歷史上太仆寺旗曾經是清朝的皇家禦馬場,最多時養育著7萬多匹皇家血統的馬匹,專供皇室的軍用馬匹和御用肉食、奶食。從八旗抽調的牧丁負責放養禦馬。清朝後期允許墾荒,牧場減少,到光緒末年馬群衰落,後來這裡又經歷了戰爭,7萬匹禦馬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據記載,1948年貢寶拉格草原上只剩下了562匹馬。貢寶拉格蘇木的五旗敖包就是太仆寺旗皇家禦馬場的原址。

  瑪拉蓋廟遺址位於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境內,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竣工於雍正2年,鼎盛時期有喇嘛360多名,後日軍侵華時遭焚,現在舊的遺址上只一座小廟,有正殿和東西配殿。“瑪拉蓋”蒙古語是帽子的意思,有傳説稱康熙皇帝當年巡遊在此休息,睡夢中見一神人,神人説此地為龍山,皇帝休息的地方為龍頭,將來此地必出一蒙古王,與你爭奪江山,解救辦法有一,醒後將皇冠放在原處為奠基,修一座廟,可解此劫難,皇帝醒後遂在此處修廟,因用皇冠奠基,所以命名為“瑪拉蓋廟”。又一説法康熙皇帝巡遊至此,正值六月,草原上的天氣説變就變,下起了大雨,正遇一小孩放羊至此,皇帝看小孩沒有雨傘,頓生憐憫之心,將自己的傘讓給了小孩,後人為紀念這位英明賢德的皇帝,在此處修建廟宇,命名為瑪拉蓋廟。

  貢寶拉格地貌形態以低山、平原、漫崗為主。全鄉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之勢。氣候屬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4℃,年降水量為300—450毫米,無霜期為113天。

  貢寶拉格草原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場56萬畝,牲畜飼料地11.42萬畝;地下富含礦石、河流沙、膨潤土、黃沙土;樹木有柳樹、灌木等;草本植物有鹼草、三棱草、大葉章、山韭菜、馬蓮等;藥材類植物有黃芪、防風、芍藥、玉竹等。貢寶拉格草原天路沿線,野罌粟、苜蓿、馬鈴薯花、向日葵和油菜花,各種顏色的花朵點綴在草原之上,五彩繽紛、漫山遍野、隨風搖曳,仿佛置身童話裏。草原風貌保存完整,是唯一匯集內蒙古九大類型草原的地區,也是中國北方草原最華麗、最壯美的地段。沙狐、野兔在這裡出沒;百靈、沙雞在這裡鳴唱;麻黃、甘草、狼毒、防風等珍貴藥材數不勝數;金蓮花、馬蘭花、芍藥花、地椒花等野花競相開放。這裡的草原保存完整,素有“吉祥草原”的美稱。

  這裡,綠草如海、畜群如雲、氈包如扣、河曲流銀。所轄景點有集蒙古族衣食住行民俗文化為一體的“蒙古浩特”;有再現古老草原遊牧民族生活景觀的“遊牧部落”;也有展示森林草原向草甸草原過渡帶特色的“森林草原生態區”。這些景點是海內外遊客觀賞秀麗草原景色、領略遊牧民族風情的首選之地。

  眾多美麗的牧人之家,像一塊塊五彩斑斕的寶石,鑲嵌在貢寶拉格草原上,令人流連忘返。聖潔的白音查幹湖水,像潔白如玉的哈達,飄蕩在貢寶拉格草原上,叫人心馳神往。美麗的草原如同畫卷,富有詩意。

  貢寶拉格草原是我國距北京最近的“京北第一天然草原”,素有“昔日皇家禦馬場,今日北京後花園”之美譽。這裡是純正的內蒙古草原,水草優美、牛羊遍地、駿馬賓士、民風純樸、氣候宜人、景色怡人,是草原自駕遊的絕佳之地。

  迷失在山間水畔的古老歷史軼聞,更為它增添了傳説中的童話……揚鞭策馬追逐雲的影子,讓時間靜靜的流淌開來,是最美的自由天堂。

  驟降的溫度,瞬間讓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涼意。你是否還懷念夏天草原,那一抹醉人的綠;是否還懷念在草原上騎馬射箭。這個夏天,我們可能因疫情的反覆沒能相見,明年夏天讓我們一起相約,貢寶拉格草原。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圖片來源:太仆寺旗文旅資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