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塞外天池”重現美麗容顏——內蒙古綜合治理內陸湖岱海

發佈時間:2021-07-16 15:34:27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任會斌 安路蒙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016年以來,內蒙古不惜成本“全力拯救岱海”。通過一系列對症下藥的治理舉措,去年以來,岱海萎縮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質、生態系統也開始改善。

盛夏的岱海,在藍天映照下碧波盪漾,處處水鳥盤旋、蘆葦豐茂。岱海叫海卻不是海,而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大內陸湖。20世紀50年代,湖面有近200平方公里,是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兒女的母親湖,素有“塞外天池”的美譽。

受沿湖工農業取水和自然補水變化等因素影響,岱海湖面逐年萎縮、水質不斷惡化。

2016年以來,內蒙古不惜成本“全力拯救岱海”。通過一系列對症下藥的治理舉措,去年以來,岱海萎縮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質、生態系統也開始改善。

工農業取水大幅增加,是岱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位於岱海南岸的電廠一度是“吃水大戶”,過去每年要從岱海大量抽水以冷卻發電機組。對此,電廠全力投資31億元進行“濕冷改空冷”技術改造。現如今,這家電廠已經不從岱海取水。

“農業節水戰”同時打響。2016年以來,當地投資2.5億元把岱海周邊的21萬畝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讓位於節水的大豆、油菜,1000眼機電井全部封停。同時,15萬畝耕地禁施化肥,推廣有機肥。

內蒙古涼城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張澤説,對岱海沿岸耕地實行“控水控肥”,每年可節水2100萬噸,化肥施用量減少一半以上,大大減少了岱海的面源污染。“水改旱”後,雖然每畝耕地的産量減少近60%,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可以實現以質補量。

“不讓用水澆地了,農民會有損失,但灌溉水用多了,岱海就小了。大夥都理解,政府還給補貼。”老洼營村村民吳勝利説,他家積極配合,十幾畝地全部“水改旱”。

岱海曾分佈有大量魚塘和養殖場。為了減少對岱海的生態透支,涼城縣還下決心將岱海周邊的十幾萬畝灘塗濕地進行圍封,人和牲畜都不能進入,濕地得以休養生息。“濕地是湖泊的肺,保護好濕地生態,未來的養殖業發展才會有更好的收益。”涼城縣副縣長賈小平説。

為進一步改善岱海周邊生態和水質問題,去年開始,涼城縣又籌措出一筆資金,將“一湖治理”升級為流域治理,發起一場全流域“大掃除”,實施了岱海濕地清理整治、電廠中水回用、污水管網鋪設、環岱海周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10多項工程。

通過多方不懈努力,岱海的生態環境正逐步恢復。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岱海面積萎縮趨勢放緩,由2005年至2015年間年均縮減2.6平方公里,降為2016年至2019年間的年均縮減0.54平方公里;水質也在好轉,湖中的魚類等生物增多。

“2020年,湖面維持在50平方公里左右,首次不縮減,讓我們備受鼓舞。”賈小平表示,儘管岱海治理犧牲了眼前的經濟效益,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的生態環境為以後的長遠發展留足了空間。

當前,在水利部等部門支援下,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已經啟動,該工程將從黃河干流取水,預計2022年6月竣工後開始補水,從根本上解決岱海作為封閉性內陸湖的水源補給問題。隨著科學治湖體系的建立、岱海治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塞外天池”重現美麗容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