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草原之子”廷•巴特爾獲頒“七一勳章”

發佈時間:2021-06-29 16:37:44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為改變牧區落後面貌,為建設和保護草原,廷•巴特爾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他是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投身邊疆牧區建設已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産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曾榮獲“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勞動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他,就是“草原之子”廷•巴特爾。

6月29日上午,“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廷•巴特爾獲頒“七一勳章”。 

廷•巴特爾于1955年出生,是內蒙古呼和浩特人。1974年,19歲的廷•巴特爾和其他知青一起來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自此再沒離開過。

薩如拉圖雅,漢語意為“美麗的霞光”。廷•巴特爾曾回憶起這個地方時説:“第一個感覺就是特別貧困”,牧民們連被褥都沒有,棉襖上拽點棉花捻個捻兒,插在羊油裏面就成了燈;很多牧民一生都沒出過嘎查,從未見過汽車,寫一封信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才能寄到。

為改變牧區落後面貌,為建設和保護草原,廷•巴特爾紮根於此,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牧民”二字,在廷•巴特爾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資料圖,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剛開始,打草、放牧、剪羊毛、製作奶桶、修馬鞍子馬絆子……凡是牧區生産、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樣樣鑽研琢磨,一樣樣弄懂學會。牧民們都説,城裏來的知青巴特爾是個能工巧匠,沒有他不會做的東西。

上世紀80年代,薩如拉圖雅嘎查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當時已成為嘎查長的廷•巴特爾把嘎查的1.4萬頭(只)自留牲畜和數萬畝草場分給每戶人家,把沒人要的草場和牲畜留給了自己,隊裏的棚圈、馬車、拖拉機等財産,全部分給牧民,自己一樣沒要。他成了全嘎查最貧困的人。

之後,他率先在自家的草場實行“劃區輪牧”,率先在休牧的草場上種草籽、改良牧場,率先實行“打草不拉草”,搞棚圈建設;接著又把自家數百隻羊全部賣掉,改養牛,並根據當地的草場情況,提出了牧民們聽得懂、能信服的“蹄腿理論”:“一頭牛4條腿,5隻羊20隻蹄子,哪個對草場破壞大?”“一頭牛的收入頂不頂5隻羊?”……他不厭其煩地向牧民做工作,讓大家了解到“減羊增牛”的好處。

廷•巴特爾(中)和牧民們在一起(資料圖,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進入新世紀,為進一步帶領牧民致富,他自掏腰包建起牛業公司,並承諾“公司賠了算我自己的,賺了都分給牧民”。之後的十幾年,公司為嘎查牧民上醫保、為考入大學的牧民子女提供贊助等。2018年公司解散時,他把公司的235頭牛和16萬元全部分給了牧民。

他還在家裏建起了一座全盟農牧民培訓中心,掰著指頭給牧民算收入賬、成本賬、勞動賬、生態賬,把幾十年生産生活中鑽研摸索出來的有效經驗,毫無保留地講給牧民。

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廷•巴特爾不畏艱辛地堅持將自己最寶貴的時光無私地奉獻給草原人民,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今天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網、央視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