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是相會的地方嗎?走近錫林浩特額爾敦敖包,來一場穿越之旅

發佈時間:2021-05-26 15:53:33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明霞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華燈初上的夜晚,昏暗的燈光照亮這座不算太大的城市,額爾敦十三敖包的沉穩內斂,靜靜訴説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視頻】走近錫林浩特額爾敦敖包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敖包相會》,使“敖包”一詞有了廣泛的知名度,也為“敖包相會”賦予了浪漫的主題。

那麼,敖包是“相會”的地方嗎?草原上的敖包到底承載著什麼樣的意義,引得眾多草原兒女千里迢迢相赴、虔誠拜祭?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舉行的祭敖包活動

敖包,直譯是“堆”,是草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遊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以石塊組成,頂端有旗桿、吉祥彩色布條和幸運之旗,象徵人們的虔誠心意。祭敖包就是通過它祭天地、祭祖、祭水火等神,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平安等。

在路邊有敖包,那是祈望道路暢通的;湖邊有敖包,那是祈望聖水長流的;草場邊有敖包,那是祈望水草茂盛的……任何路過敖包的人,都可表達自己的敬意:增加一塊石頭,灑點酒或奶,獻一條哈達或其他物品,然後順時針繞敖包三圈,口中祈禱。

祭敖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載著蒙古民族崇尚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理念,激勵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

草原兒女在祭敖包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祭敖包越積澱、越深厚,越流傳、越久遠。2006年,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申報的“祭敖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盟政府所在地錫林浩特市的額爾敦十三敖包作為錫林郭勒大草原眾多敖包中的一枝獨秀,成為可供後人追溯歷史的重要文化印記。

額爾敦敖包座落在錫林浩特市區北端。“額爾敦”是蒙古語,譯為“寶”,“敖包”譯為“堆子”。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是一年一度的額爾敦敖包祭祀的日子,各民族群眾齊聚額爾敦敖包山下,參加傳統祭祀活動,共同祈福草原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安康。

在額爾敦十三敖包舉行的錫林浩特市遊牧文化節

額爾敦敖包始建於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個敖包組成。中間大敖包後還有一個水祭壇,祭壇中的黑白日月圖寓意與日月同輝。中間的大敖包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敖包;左邊的第一個敖包是貝子廟朝克沁主殿敖包;右邊第一、二個是貝子廟敖包,剩下九個敖包分別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所轄9個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現在的蘇木,相當於鄉)的敖包。按照蒙古族崇尚數字9的習俗,額爾敦敖包山的臺階一共建了171階,171是19個9組成,171相加也是9。

祭敖包時,首先點燃香火,同時將祭品獻于祭壇之上。然後,要順時針繞敖包三圈(既可以繞十三個敖包,也可繞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頓下來許一個願。繞三圈後,把哈達係在敖包的圍繩上,然後到祭壇右側,喝奶酒、吃奶食。

祭敖包一般只許男人祭祀,而額爾敦敖包男女都可以祭。祭完敖包後,還要舉行規模不等的那達慕,主要項目是賽馬和摔跤,利用這個機會,人們可以互相交流,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如今,祭敖包儀式已成為草原人的綜合聚會。

祭敖包儀式日益成為草原人的綜合聚會,也成為非遺文化展示的平臺

除了用來拜祭,敖包還有標誌的作用。由於敖包的位置通常很顯著,在當地的知名度也很高,遊牧人在辨別方位時會以此為坐標,敘述自己的位置時就説在哪個敖包附近、哪棵樹的前面等。還有各部落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界樁曾以敖包為標記。在過去的一些地圖上,就標有作為國界的敖包。

草原上的敖包,是文化、是信仰、是傳承、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相會”的地方,更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居所,精神的象徵,是草原兒女對天、地、自然、萬物……愛和信仰的表達和尊重。

夕陽下的額爾敦十三敖包

華燈初上的夜晚,昏暗的燈光照亮這座不算太大的城市,額爾敦十三敖包的沉穩內斂,靜靜訴説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文: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部分資料來源:《遊牧精神》巴義爾著;部分圖片來源:“草原明珠錫林浩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