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龔明珠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5年,也是內蒙古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將來之不易的成績化作奮勇向前的動力,真抓實幹、開拓進取,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艱難險阻,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龔明珠(資料圖,攝影:袁永紅)
深化認識,牢牢把握“十四五”發展基礎和條件
“十三五”時期,面對經濟形勢的複雜變化和歷史遺留問題、粗放發展後患的集中顯現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穩步調整産業結構,經濟發展基礎更加穩固;二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三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四是下大力氣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水準得到提升;五是加強治理體系建設,民主法治體系更加健全。
準確把握新階段新形勢。隨著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內蒙古擁有多重疊加的發展機遇,具備更好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多方面有利條件。特別是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為內蒙古推動資源、生態、區位等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創造了巨大空間。同時也要看到,內蒙古發展還存在不少突出短板、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轉型發展更加緊迫。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大勢所趨,從內蒙古産業特點看,産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産業多、新興産業少,低端産業多、高端産業少,資源型産業多、高附加值産業少,勞動密集型産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産業少,服務業短板比較突出,品質效益仍然比較低,節能減排和環保壓力大,與高品質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立足優勢,揚長避短,積極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刻不容緩。
創新需求更加強烈。目前,內蒙古經濟轉型仍面臨不少不利因素,長期以來科技創新投入不夠,創新基礎薄弱、能力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突出,創新主體建設滯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僅佔10%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約18個百分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構建新發展格局均離不開創新支撐。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動發展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迫在眉睫。
環境約束更加趨緊。內蒙古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水資源、礦産資源、草原等保護和開發利用矛盾凸顯,節能減排和環保壓力大,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國家將繼續實施嚴格的能耗、水耗雙控,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等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生活方式,改變簡單的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向綠色迴圈低碳方向發展,任重道遠。
準確把握新階段新要求。基於新發展階段明確的歷史方位,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會貫通起來,以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量身定制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為根本遵循,緊緊把握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要求,旗幟鮮明地樹立高品質發展主題。
堅持把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作為現代化內蒙古建設的指導原則,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找對路子。”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內蒙古發展的期望和要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發展方式、發展目標的全方位變化,指向還是高品質發展。
堅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現代化內蒙古建設的路徑選擇,牢牢把握中央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是內蒙古的重大政治責任。必須把“兩個屏障”建設挺在最前頭,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前提、鮮明導向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我國重要的農畜産品生産基地,這是內蒙古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切入點,是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基本立足點。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內蒙古建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創新作為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的戰略支撐。“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驅動。”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走好新路子,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關鍵是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動能轉換。
突出重點,推動高品質發展走深走實
堅持創新引領,夯實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泉。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把轉方式有效融入創新驅動發展之中,緊緊圍繞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慢、人才外流等薄弱環節。一是突出抓好創新投入增長,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二是突出抓好創新平臺建設,高標準打造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高品質建設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載體;三是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創新,聚焦制約産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和突出短板,承接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開展前沿技術攻關,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四是突出抓好創新人才使用,銜接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和激勵機制,強化用人單位主體責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保持戰略定力,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領域、全方位推動發展綠色轉型,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構築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一是加強草原森林保護修復,把保護草原、森林作為首要任務,嚴格執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完善草畜平衡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實施草原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二是鞏固提升環境品質,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跨越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重要關口;三是推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低水準重復建設,推動高耗能行業向綠色迴圈低碳方向發展。
優化區域經濟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內蒙古地域廣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突出短板。要抓住國家推進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生産力空間佈局,推動形成有競爭力的增長帶動極。要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統籌內蒙古東、中、西部,推進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一是推進東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東部盟市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推動高品質發展,把保護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濕地作為主要任務,高品質建設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構建綠色産業體系;二是推動中部地區一體化發展,促進中部盟市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立足産業基礎和産業集群優勢推動高品質發展,提升産業層次和發展能級,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形成強勁活躍的增長帶動極;三是加快西部地區轉型發展,促進西部盟市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推動高品質發展,把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共同培育接續替代産業,增強區域發展整體競爭力;四是促進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推動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加快推動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支援邊境地區建設發展;五是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加強流域生態環境整體保護和協同治理,推進黃河安瀾體系建設,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綠色轉型,促進流域高品質發展。
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要立足優勢,揚長避短,圍繞更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産業安全、生態安全,積極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一是推進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優化升級,立足能源資源優勢,堅持煤電油氣風光並舉,形成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延長産業鏈條,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和傳統企業,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智慧電網,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加強稀土元素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打造國家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生産基地;二是促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優質高效轉型,統籌考慮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堅持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林則林,不斷優化農牧業區域佈局和生産結構,建設若干特色農畜産品産業帶。堅持綠色興農興牧,積極發展生態農牧業,增加優質綠色農畜産品供給;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立足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稀土産業等基礎和優勢,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續競爭力的新經濟增長點;四是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揚長補短,減法加法一起做,淘汰落後、低端、過剩産能,努力改變産業“四多四少”狀況;五是培育服務業支柱産業,千方百計推動産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提高區域供給體系品質和水準;六是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産業鏈相結合,在優質資源基礎上延伸産業鏈條,提高産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動産業鏈供應鏈融通創新,推進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深化以營商環境為基礎的重點領域改革,增強高品質發展動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在準入、成本、稅費、融資、基礎設施、産業配套、産權保護、人力資源、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綜合施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土地、資本等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深化財政金融改革,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三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支援民營經濟改革創新發展,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
融入國內大迴圈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要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發展,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同俄羅斯、蒙古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合作,實現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一是激發投資和消費需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有效投資快速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激發潛在消費,促進生産和消費“雙升級”;二是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化生態環保、國際産能、基礎設施等領域務實合作;三是加快泛口岸經濟發展,統籌口岸、通道和各類開放載體,著力貫通陸海空網聯運主通道,推進重要樞紐節點城市、貨物集疏中心和資源轉化園區建設,形成口岸帶動、腹地支撐、邊腹互動格局;四是服務融入國內大迴圈,落實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合作協作運作機制,有序承接國內先進産業轉移,在全方位融入國內市場中增創發展新優勢。
推動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承載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載體和平臺。必須克服地廣人稀、生産要素分散的劣勢,穩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依託盟市、旗縣所在地和中心鎮,全面提升城鎮服務功能,構建多中心帶動、多層級聯動、多節點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一是構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城鎮體系,重點建設呼包鄂烏城市群,大力建設呼和浩特創新型首府城市,加快建設赤峰、通遼區域中心城市,穩步提升中小城市承載能力,著力補齊縣城發展短板;二是全面改善城市品質,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準,優化市政基礎設施,提高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品質。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牧區現代化。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牧區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廣大農牧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一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貫徹落實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的方針,把鄉村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持續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二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牧區發展要素保障,深化農村牧區改革。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高品質發展保障能力。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增強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和對城鄉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實施一批重大水利、公路、高鐵、機場、管網、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構建佈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體系。一是超前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大力建設創新基礎設施;二是健全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綜合交通網路,重點推動出區進京通道建設,加強東中西部快捷聯繫,打造“干支通”民航運輸全網通,建設若干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三是統籌水利基礎設施,加強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
提升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都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改善民生要從實際出發,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注重可持續性。一是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加快發展高品質教育,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二是推動健康內蒙古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完善健康促進政策,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三是順應人口發展規律,優化人口空間佈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四是保障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基本權益,推動青年全面發展,加強家庭建設,營造全社會相互關心關愛的良好氛圍。
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用水準。民生連著民心,民生要貼近民心。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努力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重點群體就業,支援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多渠道就業,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二是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三是堅持權責清晰、保障適度、應保盡保的原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統籌兼顧、動態協調的原則,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統籌推進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市域社會治理制度建設。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滿足人民文化需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一是深化文明內蒙古建設,統籌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志願服務、新時代精神文明“六大創建”,構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提升文藝作品創作品質,推進烏蘭牧騎事業發展,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和非遺傳承。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提高文化産業競爭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紮實推進民族團結。要加強民族團結,擔負起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更大責任,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讓邊疆穩定常築長固。一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教育,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區環境,搭建促進各民族溝通的文化橋梁;三是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水準,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拓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建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水準。
建設更高水準平安內蒙古,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內蒙古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安寧,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是你們的重大政治責任。”這就要求內蒙古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體系,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邊疆安寧穩固。一是捍衛政治安全,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安全能力建設;二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增強糧食安全保障,加強能源安全保障,強化經濟安全保障;三是強化安全生産管理,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應急保障體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加強法治內蒙古建設,推動平安內蒙古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凝心聚力,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加強規劃間分工銜接。要按照“三級四類”統一規劃體系和“1+N+X”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管理要求,遵循不同規劃的功能屬性,加強規劃目標任務銜接。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的特定領域戰略任務,在專項規劃中予以明確發展方向、重大項目佈局、公共資源配置、相關政策制定等時間表和路線圖;二是《綱要》提出的特定區域戰略任務,在區域規劃中予以明確區域戰略重點、跨行政區問題協調解決等細化落實舉措;三是《綱要》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在空間規劃中予以明確“三區三線”和基礎設施、城鎮建設、資源能源、生態環保等開發保護活動約束條件,確保形成規劃合力。
做好規划動態監測評估。實施好規劃《綱要》,關鍵是研究設計好具有引領性的目標指標體系,謀劃好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論證好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項目。一是依據《綱要》確定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和重大工程,加快制定部門分工方案,明確責任主體;二是定期開展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總結,提高規劃的執行力;三是做好《綱要》與年度計劃的銜接工作,充分讓中長期目標任務分解到年度行動計劃中,實現中長期規劃與短期計劃的相統一。
抓好重大項目甄別篩選。充分發揮重大項目支撐經濟“壓艙石”作用。按照《綱要》明確的重大工程,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庫建設,完善項目儲備和滾動接續機制。一是加大項目謀劃儲備,一方面,進行充分可行性分析論證,特別嚴格限定在國家能耗、水耗、土地等指標要求範圍內;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緊跟國家戰略、重大佈局和産業政策調整方向,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援,做到謀劃一批、建設一批、實施一批、運營一批;二是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先保障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重大項目土地、能耗、水資源等要素,引導資金、能源、土地、用工、技術、運輸、原料等要素資源集聚;三是強化政府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深化行政審批改革,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全面提高規劃執行效果。“要抓實、再抓實,不抓實,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各地方要以講政治的高度、講時效的速度、抓重點的精度、抓到底的力度,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是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推進《綱要》確定的戰略任務走深走實;二是抓好宣傳解讀工作。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各盟市、各部門要做好規劃宣傳解讀工作,形成全社會關心規劃、自覺參與和監督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