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阿卡貝拉遇見草原音樂,可以玩出什麼新花樣?

發佈時間:2020-12-24 17:57:4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明霞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A-minor”這個名字裏藏著朝魯門和組員們的“野心”。

不見一件樂器伴奏,卻可聽見貝斯低鳴、鼓聲清脆、笛聲婉轉……和聲鋪底,高音和中音配合融洽,質樸流暢的歌聲是如此扣人心弦。近日,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A-minor組合,通過演繹《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天邊》等歌曲意外“火了”,同時將一種獨具特色的古老音樂藝術形式——阿卡貝拉(A Cappella),推進了更多觀眾的視野。

A-minor組合演唱由隊長朝魯門創作的阿卡貝拉版《烏雲珊丹》

“A Cappella”一詞是義大利語,譯為無伴奏合唱,即一首樂曲全憑人聲清唱,不同聲部協調配合,“演奏”出和諧優美的旋律。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歐洲教會音樂,在現代則被融入各種曲風,定型為阿卡貝拉。現在享譽世界的阿卡貝拉組合,有始創于康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國王歌手合唱團(The King’s Singers)、以能模倣出交響樂團效果為最大特點的史溫格歌手合唱團(Swingles Singers)等,國內也有曾用阿卡貝拉演繹經典京劇《打虎上山》而名聲大振的節奏部落人聲樂團這樣的成立十多年的團體。

年輕的A-minor組合成立於2016年3月,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純人聲阿卡貝拉式演唱組合。相較于現今國內外知名的阿卡貝拉組合,它的獨特性在於加入呼麥和蒙古族長調,在阿卡貝拉音樂藝術形式中,可謂獨樹一幟。今天,中國網草原頻道帶大家走近這支組合,聽A-minor組合創始人之一、隊長朝魯門講述他們的“成名”之路。

A-minor組合,左起:朝魯門、阿榮、巴圖、畢力格、珠拉、沃德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秘密任務”暗中選人

早在2014年,朝魯門就開始琢磨著建立一支阿卡貝拉組合,雖然因各種原因沒能如願,但他一直唸唸不忘。2015年,朝魯門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去澳門演出,“我第一次在現場見到阿卡貝拉演出,特別震撼,完全被迷住了。”朝魯門回憶説。當天晚上,他和同屋的巴圖(現在A-minor組合主要負責打擊樂部分),就阿卡貝拉這個話題,興奮地聊到天亮,並下定決心創立一支這樣的組合。

建立組合,首要問題在於“人”。回到內蒙古以後,朝魯門和巴圖便開始在平時合唱的時候留心團裏成員的音色,但礙于大合唱“放大共性、掩蓋個性”的特點,他們只能把這個“任務”悄悄藏于平時的休閒玩樂中,或者專門拿一首曲子給某人試唱。兩個多月以後,一支由六個人組成的可分別承擔領唱、女高音、女中音、第一男高音、第二男高音、打擊樂、管弦樂等職責的隊伍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A-minor組合初建時

“早上吵架晚上和” 興趣和讚譽助力堅持

成立快五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候是在成立後的一兩年之內。純人聲無伴奏的表演基本功訓練本來就很難,再加上對整體和聲和節奏感的默契度要求,可謂難上加難。而且當時大家對阿卡貝拉的接觸較少,理解也不多,在新曲目排練的時候,因為意見不同“吵架”成為常事。

但大家對阿卡貝拉中人聲碰撞的藝術都很著迷,所以吵完又聚在一起繼續練。“音樂合成之後,好聽得不得了,我們都非常感動。”朝魯門説。阿卡貝拉帶給大家的樂趣和成就感,讓大家繼續走下去。堅持的力量和不斷前行的動力也來源於外部。2017年,A-minor組合去俄羅斯參加一場表演比賽,專門創作了一首有爵士樂味道的歌曲《歡歌牧場》,獲得團體一等獎。一位俄羅斯專家點評時説:“我聽過無數阿卡貝拉,但你們用蒙古族音樂去演繹,再融入呼麥唱法,我覺得非常震撼。” 

朝魯門在自己的工作室中

面對“質疑”顯無奈 放眼長遠培養觀眾

但A-minor組合面對的也不儘是美言。相較于歐美廣泛的、成熟的阿卡貝拉觀眾基礎,國內很多觀眾對此並不是很了解。就在去年,有人在看A-minor組合演出時拍了一段小視頻發在網上,有網友留言:“他們這是假唱,你看,一個人的嘴動了,其他幾個人的口型完全不一致。”實際上,當一個人唱旋律的時候,其他人都在為他伴奏,但是A-minor組合沒辦法去解釋。“我覺得慢慢會好的,在培養觀眾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會將阿卡貝拉的形式與內蒙古音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直唱一直努力,帶著觀眾去了解和接受這種形式。”面對這些不專業的質疑聲,朝魯門對未來仍然有信心。

朝魯門和組員們有個夢想:在推出自己的專輯和新作品之後,開一場音樂會,可以不像現在這樣表演完就走(因為舞臺和時間不得不交給其他表演者,而是可以有時間解釋和推廣一下阿卡貝拉,讓更多的人能夠知曉、了解這一藝術形式。 

A-minor組合在錄製《父親的草原父親的河》時留影

平常心看待“紅與不紅” 用好作品與觀眾對話

提到近來突如其來增加的關注度,朝魯門嘿嘿地笑著説:“受到更多人關注,我們當然挺高興。這幾天,大家閒時也總在討論‘哪個平臺發了我們的視頻’‘哪個平臺的閱讀量達到多少’……不過音樂是用來聽和感受的,我們還是要平常心對待,在作品本身下功夫,把最好的音樂呈現給大家,用好作品與觀眾對話。”

觀眾的肯定和支援提振了朝魯門和組員們“堅持學習和繼續創作蒙氏阿卡貝拉”的信心。朝魯門希望A-minor組合的未來可以更好,“通過阿卡貝拉,讓更多人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了解內蒙古音樂,了解內蒙古。” 

A-minor組合在呼和浩特地鐵站錄製《天邊》時留影

A-minor組合經常單獨或隨團到世界各地演出,港臺評論界曾給予他們“來自草原深處的絕響”的盛讚,荷蘭專家曾評論説:“你們東方人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唱歌!” ……他們代表中國,將民族文化藝術傳播到世界。但朝魯門很低調:“我覺得我們只是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或者中國音樂,添加了一種新的形式,即將內蒙古音樂和阿卡貝拉相結合。”

不過“A-minor”這個名字裏藏著朝魯門和組員們的“野心”。“A”在音階裏是第六個音,在簡譜中寫作“6”;同時,“A”也是世界通用的標準音。蒙古族音樂中百分之八十的歌曲以小調為主,而“minor”在義大利語中就有小調的意思。這是朝魯門和組員們給組合起名字時的“小心思”:“讓民族音樂走向國際,我們6個人會為此努力。”

(文: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圖片和視頻由採訪對象提供;視頻剪輯:趙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