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發佈時間:2020-12-17 16:56:45丨來源:科技日報丨作者:張景陽 楊 悅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深冬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早已被雪花點綴的一片銀白。臨近晌午,黃花塔拉蘇木巴彥敖包嘎查村民南韓友在自家牛舍忙活著,篩草、清理牛舍,看著活蹦亂跳的小牛,南韓友滿眼愛撫,不願離開。“我們村裏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深冬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早已被雪花點綴的一片銀白。臨近晌午,黃花塔拉蘇木巴彥敖包嘎查村民南韓友在自家牛舍忙活著,篩草、清理牛舍,看著活蹦亂跳的小牛,南韓友滿眼愛撫,不願離開。“我們村裏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産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

  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在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工程帶動下,奈曼旗堅持“兩結合、兩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方針,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全旗荒漠化防治工作步入了大規模、快速度、高品質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奈曼旗先後實施了京津塘風沙源治理工程、薪炭林工程以及“5820”工程等大規模治沙工程,奈曼大地上的綠色不斷擴展。以“種樹種草,治沙治山治窮”為核心的兩種三治給奈曼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國家“三北”防護林興隆沼建設為樣板的治沙模式激勵了奈曼人治沙的決心和勇氣。

  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奈曼旗更是涌現了一大批治沙名人、能人,敢叫沙海變綠洲的女支書寶秀蘭便是其中的一名。從1997年開始,寶秀蘭自己出資帶領村民治理沙漠,栽植了30多萬株楊樹、黃柳等樹木。

  “反正就這麼個地方了,你必須得過日子。要是你在這想生存的話,得治沙,要不這沙子得治你們。”寶秀蘭説。

  憑藉著這份決心,寶秀蘭帶領牧民防沙治沙二十餘年,使嘎查6.3萬畝沙地植被覆蓋率上升到了50%以上,每年僅林業一項就為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

  幾十年來,執著已經成為奈曼人治沙的核心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今年,奈曼旗繼續堅定不移走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之路,做好綠色發展大文章,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全旗統籌建設“美麗鄉村”,以國家森林鄉村建設為契機,將林業生態建設與村屯綠化、發展庭院林果經濟相結合,按照“一村一品、生態宜居”的原則,全面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今年打造100個村屯綠化示範嘎查村,推進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建設。

  今年全年,奈曼旗加強苗木儲備,春季出圃鄉土樹種苗木3764萬株,基本實現造林綠化種苗自給;加強造林技術培訓指導,抽調30名林業技術骨幹,深入造林一線提供業務技術指導,著力提高造林品質,確保“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如今,茫茫沙海已被片片綠洲所取代,全旗植被覆蓋率從16%增長到30.81%,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發展,農産品鼓了錢袋

  從全民治沙開始,奈曼旗就始終堅持尋求治沙與致富同行的突破口。近年來,奈曼旗加快了沙地經濟的發展,沙地藥材、沙地西瓜、沙地水稻等一大批農業經濟在沙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地快速增長。

  在東明鎮英圖村,家家戶戶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已成為一種常態。英圖村以建設森林鄉村、加快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把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和村屯綠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全村參與發展庭院經濟林295戶,佔總戶數的80%以上,群眾在增加産業收入的同時,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明仁蘇木永安村依託無立木林地改造政策,整合全村110戶無立木林地7000余畝,由市林草局牽頭打造了全旗唯一一處“精準治沙”生態造林項目。項目區的生態效益催生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區不僅在奈曼旗北部形成一道抵禦風沙、凈化水資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屏障,而且通過林間發展龍牙楤木1000畝,每畝年産可食用頂芽800斤,按市場價格每斤15元計算,可收入1200萬元,涉及項目區內農戶每人平均每年增收2.7萬元。

  東明鎮的西瓜、土城子的杏、白音他拉的水稻沙日浩來的香瓜等利用沙地種出來的農産品,已成為遠近聞名響噹噹的品牌。“連海南人都來我們這裡種西瓜,奈曼旗已成為全國最大沙地西瓜種植地,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畝均效益達3000元。”當地幹部告訴記者。

  每年的七月份是扁杏的採摘季,每逢這個季節,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漫山遍野的杏樹上結滿了黃澄澄的果實,放眼望去煞是好看。扁杏種植亦是平頂山村的主導産業,是村民致富的“黃金果”。

  “每畝地也能收1500斤左右,今年市場價一斤大約在5塊錢。”平頂山村民王利志説。通過發展扁杏經濟林,平頂山村一手托起了綠水青山夢,一手開闢了農民致富路。

  而依靠經濟林實現增收的模式也在奈曼旗各村屯不斷“複製”。奈曼旗葦連蘇鄉東風村果農郭志強今年種植了7畝地的雞心果,種植的品種是金秋“海棠紅”。郭志強介紹,7畝地雞心果賣了3萬多斤,收入12萬多元,每畝地純收入1萬多元。

  今年,奈曼旗完成經濟林栽植25.36萬畝,種植的品種包括沙果、山杏、文冠果、沙棘等品種。完成人工造林46.17萬畝,其中,無立木恢復造林40萬畝,完成退耕還林1.75萬畝。

  創新,新産業打開致富路

  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影響和感召下,奈曼旗秉承執著的治沙精神,在創新中尋找新産業,在創新中謀求新發展,新興産業也應運而生。

  在沙海變綠洲之後,為了警醒後人,奈曼特意保留了寶古圖沙漠,並開發為旅遊景點,在寶古圖沙漠創建了蒙古族傳統三項賽事與汽車越野拉力賽相結合的沙漠那達慕,風靡世界各地的U2汽車越野拉力賽便起源於寶古圖沙漠那達慕。

  在奈曼旗的孟家段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的母子湖,因盛産奈曼鯉魚,成為奈曼十大文化名吃之一的全魚宴承做地。孟家段漁村年旅遊收入佔全村總收入的40%,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

  近兩來,奈曼整合涉農涉牧資金2000余萬元用於發展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旅遊重點村30個,培育旅遊扶貧示範點10個,大力扶持“農家樂”“漁家樂”“農牧業觀光”等鄉村旅遊業態,將鄉村旅遊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相結合,把貧困戶吸附到産業鏈上,讓廣大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除了特色農副産品的新産業,如何利用沙子創造工業價值?奈曼旗想到了引進高端企業。北京仁創科技集團被請到了奈曼“吃沙用沙”。企業的參與使得黃沙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內蒙古仁創砂産業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記者看到,沙子已經變成另外一番模樣。沙子做成的産品有的用於精密鑄造,有的用於石油開採,有的助力海綿城市建設或幫助農業增産。

  “北京奧運會場館水立方和鳥巢外面鋪設的生態透水磚就是用奈曼沙子做成的。”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是奈曼旗按照“三産聯動,綠色迴圈”發展理念,重點扶持發展的沙産業項目。目前,項目已建成生産車間22000平方米、沙漠水稻實驗田1000畝、設計産能5萬噸的覆膜砂生産線3條、孚盛砂生産線2條、透氣防滲砂生産線2條。

  內蒙古仁創砂産業工業科技園經理謝常林告訴記者:“我們企業生産用的原材料就是當地的風積沙,我們把它轉換成了産品,現在年産值預計兩個億左右,消耗當地的原料沙30萬噸左右。”

  如今,內蒙古仁創砂産業有限公司擬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林、牧、副、漁、遊”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建設集文化、藝術、科技、旅遊、養生、農業及工業為一體的沙文化主題公園,實現産業集群年産值100億元以上,稅金5億元以上,安置2000人就業。

      (作者:張景陽  楊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