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特色林業産業國家創新聯盟:科技驅動林業産業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0-11-17 10:05: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西北地區特色林業産業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代表們從科技創新角度展開深入交流,探尋林草事業新的驅動力,共同謀劃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林業産業發展大計。

林業産業作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經濟,且涵蓋範圍廣、産業鏈條長、産品種類多、就業容量大,在西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和推動綠色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日前,在挂靠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的“西北地區特色林業産業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各地林業産業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代表會聚陜西西安,圍繞西北地區林業産業資源數據底數不清、基地建設標準不高、産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從科技創新角度展開深入交流,探尋林草事業新的驅動力,共同謀劃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林業産業發展大計。

新疆林果資源大數據平臺助力林果業發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科學院教授級高工 高健

新疆是世界六大果品生産帶之一,林果種植面積1856萬畝,佔全國13%。林果業在新疆佔有重要地位,佔農民收入的25%,南疆部分縣市佔比達45%以上。

林果業發展在新疆既是民生工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但存在著本底資源不清、管理部門缺少宏觀指導林果業決策依據、農民和企業缺少有效便捷的技術服務等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編制了新疆特色林果業資訊化建設規劃,並實施了新疆特色林果大數據建設及應用項目,旨在建立特色林果大數據建庫規範、採集體系、資源中心及應用平臺,以資訊化引領林果産業發展。該項目可及時採集林果資源數據、更新林果資源數據、分析有害生物等。亮點體現在首次構建採集更新體系,開展調查技術方法研究,結合樹種物候特性的多光譜研究,進行多領域、多源數據融合分析4個方面。

項目已産生了良好的社會與生態效益。首先,為果農、企業、政府搭建了資訊互通的橋梁。解決了偏遠貧困地區果農産品銷售難、企業採購難、政府技術指導難的問題;對林果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整合、分類、簡約化,並通過網路對農民提供簡單實用的應用技術,提高了技術服務覆蓋面,降低了培訓成本。其次,為林果種植結構及加工企業佈局提供精準依據。分析果品品質、成熟期、分佈和産量;為産品賦予精準的地理資訊,實現林果的溢價增值;為加工、物流企業投資佈局提供精準依據。再次,有利於推進林果提質增效,實現生態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促進社會穩定。此外,項目建設了生態經濟林知識庫,包括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通過線上服務為果農提供遠端技術服務。

項目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林果大數據建設實踐經驗,可進一步在全疆乃至全國推廣應用,促進林果業精準化管理;向社會開放共用,面向市場挖掘更大的應用價值,開展物聯網、災害預警、保險、期貨、溯源、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為果農增産增收提供技術支撐;為林果地塊賦予精準的身份識別,實現果品優中選優,打造特色地域品牌,提供果品采收資訊,解決偏遠貧困地區果品銷售難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為今後的林果種植合理佈局提供科學依據,為參與大面積國土綠化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栽植技術。

青海枸杞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 樊光輝

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經研究發現,枸杞對人體健康含有17種神奇的功效,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適應調節能力、治療肥胖症、治療慢性肝炎等。青海枸杞産區地處世界四大凈土之一的青藏高原,具有超凈自然生態優勢,具備發展原生態、有機枸杞的天然優勢。青海枸杞面積趨於穩定,産量將大幅增長,枸杞乾果等傳統市場需求增速緩慢,枸杞鮮果、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等新興市場逐步發力,短期內市場需求增長難以消化急速膨脹的枸杞供給。這進一步加速了枸杞産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自2010年以來,青海省共取得枸杞相關科技成果110余項,通過柴達木枸杞良種選育與育種平臺建設、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建設、栽培技術推廣示範、枸杞利用關鍵技術研發、系列産品開發等相關課題的研究,重點解決了多項青海枸杞産業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和核心技術。

在良種繁育技術體系上,研究形成了高原環境條件下提高枸杞硬枝扦插育苗成活率的關鍵技術,扦插平均成活率達73%以上;枸杞嫩枝插穗育苗通過生長激素處理,扦插育苗基質選擇,溫度、濕度和光照調控,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組織培養育苗技術,有效解決了新資源的擴繁工作。

在高效栽培技術創新上,創建高寒區籬架栽培技術,申請發明專利,授權實用新型專利,高效栽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重點解決了枸杞植株倒伏和結果枝梢匍匐于地表的技術問題,達到了提高産量和提升品質的目標。産量提高9.43%,糜爛率降低90%。病蟲害防治勞動效率提高16.18%,節約噴施藥劑14.27%,整修修剪效率提高37.75%,採摘效率提高10.25%。培養的“一面墻式”栽培模式,為大型機械采收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目前推廣面積已達到7000余畝,得到了生産企業的好評。

在枸杞病蟲草害防控技術體系上,明確了青海高原枸杞主要有害生物種類,制定了防控方法,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有機枸杞栽培基地。在水分的高效利用技術上,明確了保持水分高效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區間,為節水灌溉提供了基礎閾值,顯著提高了節水效率。在節水灌溉與水肥耦合技術研究上,在枸杞水溶性滴灌肥開發與高效節水方面,圍繞滴管及微潤管技術、水溶性滴灌肥配方研製、水肥耦合技術及裝備研發等方面開展研究示範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枸杞現蕾期、花果期、幼齡期等不同生育階段研製提出了10余種符合青海省實際的枸杞水溶性滴灌肥配方。

甘肅經濟林需構建現代林業産業格局

甘肅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 李建紅

2019年底,甘肅經濟林面積、産量、産值分別為2244萬畝、966萬噸、498億元。現已形成天水花牛蘋果、靜寧蘋果、敦煌葡萄、秦安蜜桃、秦州大櫻桃、武都花椒、成縣核桃、隴南油橄欖、靖遠枸杞等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潘蘋果”已成為花牛蘋果電商銷售的代名詞,網上銷售量遠超過場地批發市場。

蘋果是甘肅最具競爭力的水果經濟林樹種,形成了隴東黃土高原紅富士蘋果産業帶、隴東南淺山區元帥係蘋果産業帶、中部黃河流域特色蘋果産業帶。核桃在甘肅已有2300多年曆史,是分佈最廣的經濟林樹種,主要分佈在隴南南秦嶺山地栽培區、隴東南北秦嶺山地栽培區、隴東南部黃土丘陵栽培區、隴中西南部特色立地條件栽培區。花椒是甘肅最具競爭力的調料經濟林樹種,形成了隴南大紅袍花椒、隴中南部秦椒係花椒、隴中西南部大紅袍3個栽培區。甘肅是棗的重要原産地之一,優勢栽培區域有隴東黃土高原優質棗基地、隴中北部優質棗基地、河西中西部優質棗基地。甘肅枸杞發展勢頭迅猛,優勢區域有隴中北部沿黃灌區枸杞基地、河西西部沙區枸杞基地。甘肅甜櫻桃引種栽培始於1989年,已成為經濟效益較高的優勢特色經濟林樹種,主要栽培區域為隴東南部天水市秦州、麥積區。葡萄、梨、桃、杏在甘肅也均有優勢産區。

近年來,甘肅屬於全國蘋果、花椒産地收購價格較高的省份,創建了一批高效果園、椒園。隴東蘋果生産大縣靜寧縣,農民每人平均蘋果收入6100元,佔到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75%以上。武都區農民每人平均花椒收入6125元,佔全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80%以上。

經濟林産業在産前、産中、産後均存在著問題,品種結構、低産低效、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滯銷等因素對農民特別是優勢産區農民增收産生影響較大,易導致果農出現增産不增收或減産降收,甚至絕産絕收現象,也可能會出現脫貧群眾返貧的問題。建議下一步工作要通過項目化、園區化、設施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促進優勢特色産業向最佳適宜區集中,建設産業大縣、産業強鎮,形成“一鄉一品”“一縣一業”“一縣多園”“連鄉成片”“跨線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産業格局。要重視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服務體系建設、現代林果栽培技術體系構建。

我國茶産業發展態勢趨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余有本

茶作為國飲,是最具中國元素的世界名片,是中國文明的象徵。茶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有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説法。茶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也是古代政治手段的媒介,清雍正時稱:“睦鄰不以金樽,控馭不以師旅,以市微物,寄疆場之大權,其惟茶乎?我之所有,彼之所無,我從而重之,彼亦習之。”

如今,茶業是朝陽産業、綠色産業、富民産業,“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産業,富裕一方百姓”。我國茶園面積、茶葉産量均為世界第一,産值達6000余億元。全國20個省份産茶,涉茶人口8000余萬人。

近20年,茶園面積與茶葉産量逐年遞增,茶産業規模慣性擴張,增幅漸緩。2019年,茶類結構呈現出明顯變化,綠茶、烏龍茶比例持續下降,紅茶、黑茶、白茶上升。近年來,茶産業出口和內銷狀況良好,但茶葉生産中面臨剛性成本不斷上升,産業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不高,茶葉品質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等問題。

茶産業發展呈現出茶園管理機械化、茶葉加工智慧化、病蟲草治理無害化、品質管控資訊化、産品特色化、銷售網路化、資源利用多元化、一二三産業融合,六茶(吃茶、飲茶、事茶、玩茶、用茶、喝茶)共舞的趨勢。茶産業也正由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高新技術産業、現代健康産業發展。

獼猴桃産業化亟須技術支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 劉佔德

獼猴桃,木質藤本,漿果,落葉果樹。獼猴桃隸屬獼猴桃科獼猴桃屬。世界有54種21變種約75個分類單元,中國有52個種。獼猴桃風味獨特,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營養。

獼猴桃作為一種新型水果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全球總産量約500萬噸。近10年,全球獼猴桃栽培面積和産量的增長速率分別為71.25%、55.58%,超過柑橘、蘋果等27類常用水果,已經躋身於世界主流消費水果之列。中國獼猴桃的面積和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主要分佈于橫斷山脈以東,秦嶺以南,形成七大優勢産區,涉及21個省(區、市),陜西、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和河南省位居前六,在我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陜西25萬戶山區農民,依靠獼猴桃戶均年收入3.9萬元,投入産出比為1:4.6。近10年,我國獼猴桃價格穩中有升,二三産業綜合産值和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態勢。2019年底,中國獼猴桃種植面積436萬畝,總産量達300萬噸。2018年與2019年,獼猴桃畝均産量2.25噸,平均價格為每千克4.69元,畝均銷售收入為1.055萬元。獼猴桃作為陜西特色優勢産業,佔全國的40%左右。

生産技術上,獼猴桃産業存在著生産成本增加、生産效率不高、果園化肥投入過量、有機質含量不足、獼猴桃優質果品率不高的問題。要在重大關鍵技術需求與創新上實現進一步發展,注重野生種質資源評價、發掘、利用和保護;在獼猴桃種質創新與新品種保護方面,重視野生選優、實生選種、雜交育種、分子輔助育種、化學誘變和基因編輯技術育種等。當前,主栽品種有徐香、翠香、紅陽等26個,但缺乏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新優品種;要注重栽培模式,高光效輕簡化栽培模式,具有架面整齊、枝蔓有序、層次分明、通風透光、芽體飽滿、葉花果品質提高、修剪簡單易操作、樹體管理輕簡又高效的優點,但成本有所增加,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雙行梯形棚架”栽培模式,寬行,宜機械化,通風透光,結果早,挂果面積大,枝蔓花果管理簡化;重視花果簡化與品質提升技術、果園輕簡化綠色管理技術、果園現代化與技術裝備、供應鏈品質控制與保鮮等方面技術。

核桃有待從大面積過渡到大産業

陜西大統生態産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喬如柏

核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堅果之一,分佈和栽培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量達萬噸以上的國家有17個,中國、美國、法國、印度、智利、土耳其為世界核桃六大主産國,伊朗、墨西哥、烏克蘭、羅馬尼亞也有大量種植。全球核桃産量約730萬噸,年産量20萬噸以上的國家只有中國和美國。

我國已經形成了四大栽培區域:西南區(雲南、四川、貴州、重慶、西藏、廣西)、大西北區(新疆、陜西、甘肅、山西、青海、寧夏)、東部沿海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中部區(河南、湖北、湖南)。核桃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同時具有適應性強、分佈廣的特點,已成為我國農林業産業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中國核桃産量較2017年有所下降,2018年中國核桃産量為326.9萬噸,同比下降15%;2019年中國核桃産量約為362.7萬噸,較2018年上升35.8萬噸,同比增長10.95%。近年來,中國核桃出口數量不斷增加,進口數量不斷下降。2019年中國核桃出口數量為74192.6噸,較2018年增長55147.1噸,進口數量為4407.1噸,較2018年下降461.3噸。2019年中國核桃進口金額為1218.3萬美元,較2018年下降212.9萬美元,出口金額達到22144.7萬美元,較2018年增長15716.8萬美元。

隨著科技發展和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核桃仁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其營養、保健、醫療及核桃樹的生態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核桃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2017年我國核桃消費量384.34萬噸,隨著2018年中國核桃産量的下降,2018年中國核桃表觀消費量有所下降,2018年核桃表觀消費量為325.45萬噸,2019年中國表觀消費量有所上升,達到355.68萬噸。2018年中國核桃每人平均消費量為2.33千克,2019年較2018年每人平均消費量增加0.21千克。

中國核桃産業已具有一定的栽培規模,但仍然存在眾多問題,在下一步的發展過程中,提質增效是能否從大面積過渡到大産業的關鍵,加大後期撫育管理、加大科技支撐、引進扶持及培育有實力的精深加工企業是龍頭抓手。品牌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帶動産品升級,在核桃産品基礎上開發多樣性的核桃深加工産品也很重要。

核桃産業發展面臨消費需求持續穩定增長,市場價格趨於穩定,消費方式更新升級、品質競爭,國家産業政策大力扶持的機遇。發展呈現出大力推進核桃基地提質增效工作,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注重科技支撐,提高産業、産品科技含量的趨勢。

(原標題:以科技驅動林業産業高品質發展——聚焦西北地區特色林業産業國家創新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