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遊漸興 內蒙古農牧民解鎖致富新技能

發佈時間:2020-10-29 15:07:20丨來源:中新網丨作者:奧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民俗,內蒙古已漸成中國北方旅遊目的地,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觀念發生變化,解鎖了許多致富新技能,靠天吃飯的傳統勞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以前在農村,如果窮,真是沒法子。靠種地很難翻身,又沒有其他副業。”家住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車家窩鋪村的常英今年53歲,談起2014年之前的日子直搖頭。

現在的他在當地的草甘沙漠景區牽駱駝搞旅遊,一躍“逆襲”成為村中的榜樣。“村裏人看你富了,也都想著跟你比。各想各招,找自己的發財門路。”

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民俗,內蒙古已漸成中國北方旅遊目的地,內蒙古通遼市亦趕上這股熱潮。當地依託科爾沁草原、沙地、湖泊等自然資源,哈民遺址、孝莊文皇后故居等歷史文化古跡,農耕、遊牧等地域文化特色發展旅遊業,隨處都是值得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牧民觀念發生變化,解鎖了許多致富新技能,靠天吃飯的傳統勞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我家是種地的,如今沒事就要來這邊繡點東西,遊客們參觀完後還會買點我的作品。靠天吃飯不如這個穩定。”奈曼旗青龍山鎮四一村李鳳蘭今年59歲,她之前怎麼也不會想到,竟然會有人特意從外地來花錢看她袖枕套。

農耕文化是奈曼旗八虎山莊的特色旅遊名片之一。山莊近年特別建立了奈曼民俗展覽館。李鳳蘭與週遭其他手藝人一道,被邀請在這裡展示表演民俗活動,納鞋底、釘鍋蓋、編柳筐、蒙滿刺繡、驢皮影等如今都已成為招牌項目。遊客在這裡體驗到了鄉情,手藝人們也能在展示文化特長的同時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生意好的時候,我一個月能掙3000塊哩,就當補貼家用了。別的我也幹不動,幹這個挺好呢。”61歲的王海賢在李鳳蘭隔壁的格子間納鞋底、做鞋面,“遊客們特別愛給孩子買些紀念品和小玩意,像這樣的兒童虎頭鞋能賣50多元。”

“這裡自從有了景區之後,我能感覺到大家的想法也都更加開放了,對外界有更多了解和認識,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規劃。”位於科左中旗的孝莊園文化旅遊區如今每年接待能力穩定保持在15萬人次左右。席烏力吉是旅遊區管理處主任,談及鄉親們的變化,他很是感慨。

“沒開農家樂之前,家裏的確挺困難,有上頓沒下頓。”57歲白秀花和席烏力吉是老鄉,幾年前開了一家農家樂,如今她家不僅每年凈收入在20萬元左右,還帶動不少鄉鄰賺到了錢。

“牛羊肉、農村雞、土雞蛋都是我家的特色菜。原材料大都是附近村民家種的或者養的。如果顧客想吃,我就給同村人打電話,他們就會把東西送來。”白秀花告訴記者,鄉親們是她堅實的後盾。“忙不過來時我還從周圍找服務員來幫忙,最多的時候能有五六個人一起忙活呢。我每次都在微信裏喊他們:‘今天客人多,來幫忙呀。’”

“現在是好起來了。我現在在鎮上開了一個畫室,教孩子們畫畫。”“90後”小夥額力布格蒼大學畢業後在外地工作,2018年被一通“母親生病住院”的電話“召喚”回老家扎魯特旗,之後在附近的生態牧場旅遊點打工,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後便開始創業。

“我當時幹了半年,掙了1萬多塊錢。現在如果叔(旅遊點負責人)叫我,我還會回去幫忙、打個1—2天的短工。”(作者: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