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 讓貧困戶吃上“綠色飯”

發佈時間:2020-11-09 08:52:46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胡日查 高敏娜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興安盟打好工程扶貧、政策扶貧、産業扶貧、項目扶貧等“生態扶貧”組合拳,做好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文章,為決勝脫貧攻堅匯聚起磅薄的“林草”力量。

內蒙古興安盟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是草原,三分之一是森林。天藍、地綠、水凈、空氣清新是它的常態和名片,更是興安盟最大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該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生態脫貧一批”要求, 打好工程扶貧、政策扶貧、産業扶貧、項目扶貧等“生態扶貧”組合拳,做好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文章,為決勝脫貧攻堅匯聚起磅薄的“林草”力量。

每天一大早,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太平山村生態護林員張忠武就戴上有“生態護林員”字樣的紅袖標,騎著電動三輪車奔走在太平山村內的鄉間小道上,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太平山村林地分散,他每天要用兩個小時才能把他負責管護的500多畝林地走完,每天要走一到兩次。

張忠武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慢性病,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全家的生活開銷全靠張忠武一人掙。2017年,經過村裏的集體評選,張忠武當上了一名生態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左右的工資,而且閒暇時間還可以在村裏打零工、幹農活,家裏生活逐漸好了起來,全家脫了貧,摘了貧困帽子。

今年是龐紹儉當生態護林員的第三個年頭,也是他脫貧的第三年,家裏的牛發展到3頭,代養在親屬家,土地也流轉出去了。感恩黨的扶貧政策,沒有重活的龐紹儉,除了一日三餐外,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泡在山上,盡職盡責履行護林員的職責。

目前,扎賚特旗的1485名生態護林員全部都是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每日穿梭在各村組林間地頭,管護著74.2萬畝的生態資源。扎賚特旗林草局還通過舉辦生態護林員果樹田間管理培訓班來提高護林員生態林管護技術和經濟林的管理技術,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還扶持他們走上“綠色”脫貧路。

有一組數據為證:這幾年,興安盟通過退耕還林等政策補助,已讓341戶1014名貧困人口受益,平均每個貧困人口增收2548元;吸納2500人參與林業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輻射帶動7600名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增收1500元;選聘490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任生態護林員,受益貧困人口1.3萬人,每人平均增收3700元;在開展草原牧雞治蝗行動中,向貧困戶發放草原滅蝗牧雞16萬隻,既有效地保護了草原,同時也給貧困戶帶來1600萬元經濟收入;在全盟建設10個森林小鎮、100個森林村莊,帶動周邊貧困地區發展旅遊、餐飲、消費等行業,拓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渠道。

2018年以來,興安盟傾力實施百萬畝特色經濟林工程,綠了荒山、美了村莊、富了百姓。3年來新增果樹經濟林面積20余萬畝、林果育苗基地3000畝、保鮮庫面積5000平方米,培育合作社287家,發展百畝以上集中連片示範基地120處、示範村30個,帶動貧困戶近4500戶,戶均增收2200元。

林草産業項目全面發力。積極向上爭取到10個林草産業化項目450萬元,帶動貧困戶139戶、貧困人口330人,每人平均增收1200元;建設林下倣天然食用菌和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增加貧困戶收入來源。

林木種苗扶貧積厚成勢。興安盟各地利用本地鄉土樹種,培育良種苗木,打造優質品牌,在苗木市場形成價格優勢,提升産業附加值。阿爾山市蒙東有機苗木品牌基地面積2.7萬畝,樟子松、雲杉、興安落葉松等良種苗木年産量達到2000萬株,帶動貧困戶200多戶,每戶年均增收3萬元。

(原標題:興安盟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 讓貧困戶吃上“綠色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