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爾沁草原腹地,有一個全國縣級行政區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那時候的科左中旗黃沙遍地、生態環境脆弱,土壤貧瘠,鹽鹼度較高,13.5萬貧困農牧民靠天討生活,貧困人口之多、貧困程度之深、貧困面之大令人唏噓。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科左中旗黨委、政府圍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推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之舉,立足左中實際,不斷創新實踐,以産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施了“31111”農村牧區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工程:建設高效節水糧食生産功能區300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退耕還草100萬畝、發展特色種植基地100萬畝、肉牛養殖規模達到100萬頭。舉全旗之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將該旗貧困人口固定在産業鏈實現脫貧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左中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産業扶貧模式。
花吐古拉鎮哈日彥艾勒嘎查庭院美景
2020年,科左中旗107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13.5萬貧困人口基本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0.6%下降到0.17%,如期退出貧困旗縣序列,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美麗雙贏。
高效節水旱澇保收 讓“糧田”變“良田”
“以前農田灌溉、排水等配套設施都不完善,農田機械化程度也不夠高,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是真真正正的靠天吃飯。”一提到以前,門達鎮四合村黨支部書記葉明就不免感嘆。
科左中旗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近年來,該旗圍繞“保生態、興産業、促增收、助脫貧”理念,累計投資17.3億元,在全區率先推行了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新技術、新方法,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為科學合理。
2018年之前,四合村除了部分大水漫灌的耕地,剩餘的2596畝耕地都是吃老天爺這口飯的,年頭好産的就多,年頭不好,家家戶戶就只能節衣縮食。2017年開始,科左中旗實施了“31111”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大戰略工程,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的標準,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工程,真正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節水項目區
“今年我家的地全都是高效節水的高標準農田,徹底解決了我家沒有勞動力澆地的問題,原來我們的玉米畝産也就1400斤,今年預計保底也有1800,畝産增加400多斤不成問題!”四合村的張大爺看到筆者前來採訪,便拉起筆者的手介紹起來。
據了解,科左中旗累計投入20億元,實施了216.73萬畝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覆蓋了全旗20個蘇木鄉鎮場329嘎查村,受益農牧民26萬人,其中10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了淺埋滴灌項目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高效節水項目達到每人平均6畝、戶均20畝,畝均增産400斤,每人平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切實帶動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不僅如此,淺埋滴灌更是為水價改革提供了左中樣板,年節水壓採2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位回升近1米,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生機。在節省水、電、工、時、地的同時,有效減少了肥、藥、膜和機械的使用,切實補齊補強了貧困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短板。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節水項目區
與此同時,淺埋滴灌更為貧困地區群眾的土地流轉、結構調整、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基礎。北京首農、淩海糖業、科爾沁牛業等大型企業紛紛到科左中旗流轉土地,以每畝高出沒有實施高效節水之前的價格的200-300元流轉土地100萬畝,使項目區貧困群眾僅流轉土地一項每人平均增收近2300元。土地流轉入股後,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瀋陽、大連、北京等地務工,每人平均勞務收入3萬元以上。
“以前大水漫灌式澆地,幾畝地就需要四五個人,有了淺埋滴灌技術之後,澆地省水又省工,只需要看著閥門就可以了,還比大澆大灌的時候省了一半水!”花吐古拉鎮三家子村村民張金生對精準滴灌耕種模式讚不絕口。傳統的灌溉方式資金、時間和人力成本高昂,是制約該旗農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左中旗依託各類新技術,為現代農業注入新動能,優化種植業結構,推進了種植業結構的大調整。
俯瞰科左中旗高效節水項目區
現如今,該旗糧、經、飼比例達到了54:29:17,穩糧、優經、擴飼成為了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該旗種植業實現了“五省四減三增”,每畝省水64%、省電30%、省工5個、省時75%、省地10%;每畝減少化肥25%、減少農藥40%、減少地膜3.5公斤、減少機械費用30元以上;畝均增産糧食400斤、增加效益300元以上。在促進老百姓增收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和土壤次生鹽鹼化,大幅度減少了農膜和化肥農藥的使用,對推動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林果造樹增果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今年4月中旬開始澆地,一年能忙活40來天吧,一天100元-130元的收入,主要是學到了種植的技術,知道怎麼進行樹苗養護,我缺的就是技術!”花胡碩蘇木哈根廟嘎查的貧困戶韓六十七算了一筆經濟賬。原來,年初以來他便在哈根廟苗圃打工,現如今賺了工資還學到了知識。2015年,哈根廟嘎查創新發展了“黨支部+企業+苗圃+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利用移民後的閒置土地,建設了佔地100畝採摘園和300畝苗圃基地,這只是科左中旗生態林果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俯瞰希伯花鎮千畝錦繡海棠綠樹紅果
科左中旗作為科爾沁沙地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在林業産業發展上,始終堅持把生態建設工程升級為結構調整、富民增收工程,通過實施打造1個千畝果藥加工區,建設錦繡海棠、沙棘2個核心區,建設3條經濟林産業帶,實施4條廊道綠化工程,培育以黑果花楸、文冠果、桑葚、元寶楓、鄉土果木為主導的5個特色鄉鎮,建設6個特色採摘園,通過“一區、兩核、三帶、四廊、五鄉、六園”模式,示範帶動全旗經濟林面積突破63萬畝。
“今年是第四年摘果了,這幾年一年比一年豐收、一年比一年多,東家挺高興的,我們小工天天有錢掙也都樂呵!”希伯花鎮錦繡海棠果園的工人一邊裝箱,一邊告訴筆者。截至2020年,科左中旗錦繡海棠栽植面積已達15萬畝,成為了當地人民增收的“綠色銀行”。近年來,科左中旗採取“林促農,以林促經、靠林脫貧、興林惠民”的新模式,結合無立木林地恢復、退耕還林、殘次林改造,將生態林果産業與造林綠化和脫貧攻堅相融合,傾力打造“中國沙棘之鄉”和“中國海棠之鄉”,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多贏。
科左中旗還規劃實施了50萬畝以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林、20萬畝以錦繡海棠為主的果樹經濟林,目前已栽植沙棘和海棠分別達到了25萬畝和10萬畝,畝均産值均可達3000元以上,該旗森林覆蓋率也由2011年的14.3%提升到24.2%。不僅如此,該旗同步引進了海天藥業等林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了以沙棘果漿、果粉、果油等為主要産品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聘用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可輻射帶動全旗85%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戶均增收4800元以上。
紅彤彤的海棠果代表著豐收的希望
“我巡護了一圈,沒有發現挖土、打獵的,也沒有砍樹的,樹的成活率很好。”一大早,保康鎮巨寶山村村民黃長江正在給黨支部副書記袁長和彙報巡護情況,“春天防火,夏季防蟲,秋季防盜、砍樹或者是牲畜啃樹,冬天也得看看有沒有打獵的,對這份工作我挺熱情的,瞅著果樹成活了百分之八九十,等待出果以後這社員一分紅大夥也就都脫貧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黃長江説,“好好護住林,護好林,作為一個護林員我特別有成就感,對得起大夥,我自己也脫貧了,也能致富了。”
據悉,科左中旗按照積極向貧困群眾傾斜原則,建立了生態護林員管理機制,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重點管護全旗範圍內國家重點公益林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商品林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森林資源,建立森林資源管護橫道邊、縱到底的管護網,每名護林員每年1萬元的補助標準,直接帶動431戶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雙贏”格局。
庭院經濟美化環境 “方寸地”變“聚寶盆”
“今年我家院裏種了高粱、豆角、香瓜,種子是村上免費給的,還給發了錦繡海棠、李子、蘋果的果樹苗呢!”努日木鎮大努日木嘎查貧困戶李榮花一大早就在自家院子裏忙了起來。
現如今,科左中旗每家每戶都有規劃整齊、分區鮮明、別具特色、物種豐富的美麗庭院,説這裡是世外桃源一點也不為過。原來,科左中旗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促進貧困群眾節支增收和改變生活習慣、改變精神面貌的重要舉措,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440萬元,充分利用農戶庭院普遍較大的特點,大力引導和支援、鼓勵群眾發展“小果園、小田園、小菜園”三個園模式,實現全旗建檔立卡貧困戶庭院經濟實現全覆蓋,戶均節支增收1500元以上。
“自從2013年開始我就在院裏種植果樹了,這些年陸續栽下了李子、蘋果梨、沙果、錦繡海棠等果樹50多棵,每逢到了秋季,紅彤彤的果子挂滿枝頭,不僅看著賞心悅目,還能額外帶來1000多塊的收入。”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勒嘎查包哈日義站在自家的果樹下,笑顏如花。近年來,科左中旗堅持以果園帶動菜園、田園建設的原則,根據村屯地類性質,按照戶均5-10棵栽植規模,引導所有農戶庭院規劃一處“小果園”,主要栽植李子、123蘋果、沙果、錦繡海棠等果樹;並利用果樹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發展林菜、林藥、林糧等林下種植業,逐步推動“林+草+蟲+禽+畜”複合型林果産業模式。目前,全旗已打造23個萬棵果樹村。
貧困戶的“小菜園”綠意盎然
“我從去年在院子裏種小米,今年增收了2000元左右,明年我計劃繼續種小米,再多種點糜子賣給村上新建的豆包廠,這又是一筆收入啊!”保康鎮巨寶屯村村民楊春對自家的“小田園”充滿了希望。近年來,科左中旗把發展庭院田園與農牧業産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瞄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産、高效、高收入”種植品種。引導農戶除去菜園、果園用地外,其餘全部用於種植雜糧雜豆、小麥、穀子、油葵、花生、馬鈴薯、地瓜等市場效益好、需求量大的經濟作物,並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同種作物,推行“規模適中”,向産業化靠攏,通過綠色農畜産品合作社帶動,創“左中庭院”之名,打“綠色有機”之牌,並依託達爾罕年貨節,把庭院農産品銷售到長春、瀋陽、北京等地。
“我這小院裏還栽種了3畝的地的紅幹椒和各式各樣的蔬菜,種植的蔬菜我們老兩口根本吃不完,多數都送到女兒開的農家樂了,一年下來也能幫他們節省幾千塊的開支。今年村上給聯繫了合作社種紅幹椒,不僅秧苗免費,秋天還保回收,3畝地能剩9000元呢。”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勒嘎查賴寶山一家都對自家的“小菜園”讚不絕口。近年來,科左中旗所有農戶在庭院內種植茄子、豆角、辣椒、小白菜、番茄、大蔥、大蒜等時令蔬菜,減少買菜開銷,並把辣椒、豆角、蘿蔔、白菜等秋菜曬成幹菜,實現蔬菜全年自給自足;同時城中村、城邊村有條件的農牧戶,圍繞城鎮“菜籃子”需求,在庭院建設春棚、日光溫室蔬菜,全力打造節支增收之園。
肉牛養殖産業扶持 “輸血”變“造血”
“這就是我家的6頭牛,現在都放在産業園裏養呢,我自己也在園子裏打工,家裏實現了牛出院,自己還有了固定工作,一年光工資就有4萬多!”代力吉鎮敖力佈告嘎查貧困戶王國平指著扶貧産業園裏成群的肉牛,底氣十足地告訴筆者。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科左中旗始終堅持把肉牛産業作為扶持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舉,作為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導産業,按照綠色高品質發展要求,積極轉變散養等粗放型畜牧方式,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集約化畜牧業,形成了從育種、擴繁、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産業鏈條,實現了依靠“牛産業”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科左中旗肉牛養殖産業
在嚴格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基礎上,科左中旗不斷促進産業化提檔升級,肉牛集約化養殖,引導農牧戶轉變庭院養殖方式,推進“牛出院、樹進院”,實行集中養殖、人畜分離,已初步形成“舍飼繁育、合作社育肥、龍頭企業加工銷售”的肉牛養殖模式。“我是最早一批進入養殖小區的,現在我有27頭牛,也買上了小汽車,日子也有奔頭了!”2017年,花胡碩蘇木哈根廟嘎查貧困戶白八斤達到了穩定脫貧水準,“不用在自家院子裏養牛,家裏環境變好了,養殖小區的配套設施齊全,牛在這養,人省心!”截至目前,科左中旗已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127個,其中萬頭育肥牛場7個,牧業年度肉牛存欄近40萬頭,真正實現了“家家有牛養、戶戶不見牛”。
産業園內近500頭肉牛蹚出致富“牛”路子
據悉,科左中旗累計投入5.2億元扶貧資金和5億元貸款,通過投、扶、貸和完善養牛基礎設施、加強肉牛冷配改良、做好肉牛疫病防控、推進肉牛品質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強化利益聯結機制等多種幫扶措施,大力支援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肉牛産業,並同步幫助建設棚舍、窖池等配套設施,實現了有養殖意願的養殖戶全覆蓋。同時,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惠牧補貼向肉牛産業傾斜,落實養殖保險、退牧還草、青貯飼料、良種凍精等補貼政策,對有意願擴大養殖規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貼息貸款給予扶持;對無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推行龍頭企業帶動、産業鏈扶貧、託管代養等模式,確保有穩定收益。目前,全旗貧困戶肉牛存欄已突破7萬頭,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近4頭,戶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與此同時,科左中旗發揮扶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引進伊利、蒙牛集團高端乳、肉雙産業集群示範項目、科爾沁肉牛種業基地、全國屠宰規模最大的科爾沁牛業肉牛産業園和全國現代化水準最高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場落戶科左中旗,積極打造全國肉牛産業園、建設“中國肉牛之都”,進而通過提供就業崗位、互托代養、種養殖帶動等方式直接帶貧減貧。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科左中旗用産業鋪就致富道路,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殷實:累計投入11.9億元,改造危房7萬戶,讓6萬戶貧困群眾住上了新居,累計完成嘎查村街巷硬化2587余公里,實現了488個行政嘎查村街巷硬化及標準化衛生室、文化廣場全覆蓋,農村牧區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6145元增長到12917元,年均增長9.6%。
如今的科左中旗房舍亮麗、道路平坦、環境整潔,農村牧區村容村貌和生産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脫貧攻堅工作獲得全旗54萬人民群眾的認可,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為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左中方案。
推進生態扶貧讓達爾罕大地綠了起來,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真正得到了“綠色紅利”,科左中旗各族群眾實現了綠色發展與增收富民雙贏,將在“綠水青山”中攜手奔向小康。
(作者:唐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