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兩個國際減貧案例 科左後旗脫貧戰績

發佈時間:2020-10-14 09:20:00丨來源:人民日報丨作者:丁志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後旗大力推進産業扶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金秋時節,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後旗的巴彥毛都蘇木莫麥嘎查,村民圖門巴乙拉正在家裏裝填青儲飼料。他平時在附近的一個礦井打工,工餘時間幫助妻子養牛。夫婦倆2015年買了5頭牛犢,現在已經擁有15頭牛了。全部育肥後,牛能賣到20多萬元。他開心地説:“養牛已經讓我家脫貧了,這産業好!”

2019年4月,科左後旗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1%降至2019年的0.04%,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發起的2019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中,“黃牛産業精準扶貧案例”和“生態扶貧案例”成功入選最佳案例。

黃牛交易市場生意火爆

“雖然摘帽出列了,但今年的工作不能放鬆。我們一邊抓鞏固,一邊部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科左後旗委書記劉士海説:“産業扶貧是保證扶貧工作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經過多年努力,我們的産業結出了一串串碩果。”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科左後旗保持勁頭不松、力度不減、要求不降,奮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各蘇木鎮(場)建立針對剩餘貧困人口的兜底對象到戶工作臺賬、收入不達標或不穩定對象到戶工作臺賬、“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到戶臺賬;針對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的返貧風險監測戶到戶工作臺賬、邊緣戶到戶工作臺賬;針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巡視考核中發現問題的整改臺賬等“六本台賬”。同時,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調度、督導檢查和追責問效5個機制,實現貧困人口清零、返貧致貧風險清零、問題清零“三清零”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科左後旗黃牛産業蒸蒸日上

大力發展肉牛産業 科學養殖助力脫貧

“以前放養靠天吃飯,現在我靠著科學養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科左後旗巴嘎塔拉蘇木伊和寶力高嘎查,曾經的貧困戶、46歲的牧民好斯樂呵呵地説。

從放養到圈養再到規模化養殖,像好斯一樣採用新的養殖方式的農牧民村村都有。現如今,科左後旗這片沃土上的農牧民們算好了生態賬,“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著力轉變養殖方式,探索舍飼養牛、種草養牛和科技養牛等新的科學養殖模式。養牛成了助力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科左後旗致力於發展肉牛産業,鼓勵貧困戶貸款飼養基礎母牛。凡是符合貸款條件、有養牛意願的,給予貸款支援,同時利用項目資金幫助建棚舍、建窖池。2014年以來,科左後旗使用項目資金為貧困戶購牛12856頭,建設棚舍4370座,購置飼草切割機2092台;貧困戶使用貸款購牛34307頭。2020年全旗黃牛存欄達100萬頭,貧困戶養牛規模達到6.86萬頭,每人平均養牛2.4頭;298家養殖合作社、大戶累計為2027戶無飼養能力貧困戶託管養牛6257頭。養牛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科左後旗農牧民採取營養缽造林、鑽孔造林、穴狀深栽等造林技術,保護植物根系、涵養水分(攝影:華維光)

植樹治沙改善生態 綠色經濟富了口袋

這幾天,努古斯臺鎮努古斯臺嘎查的陳廣生正忙著給果樹施肥澆水。説起果園的收入,他一臉喜悅,“我的小果園有15棵果樹,一年能收入1500多元”。自打周圍的荒地被種上樹後,環境大變樣,春天不刮沙子了。現在努古斯臺嘎查家家都有小果園,李子、蘋果、葡萄、榛子樹有5100多棵,全嘎查每年林果收入18.9萬元,每戶每年林果收入1500多元。貧困戶金扎拉嘎胡的小果園有李子、蘋果、梨等果樹100多棵,今年賣果收入3000多元。

隨著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的推進,每當天氣回暖,進入造林季,陳廣生和鄉親們都會在造林項目區林地裏打工,負責栽樹、澆水、剪枝等,每天收入100元左右。“現在我家年收入有6萬多元,其中有一大半是參與生態産業掙來的。”陳廣生説。

科左後旗堅持把培育生態産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之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中,科左後旗通過種樹種草、以造代育、參與管護、生態旅遊等途徑,促進農牧民增收。2014年以來,累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1.15億元,年每人平均增收1157元。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治理,全旗平均每年治理100萬畝沙地,現已完成治理596萬畝,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良性逆轉。採取退耕還林、綜合治沙造林等9種模式進行綜合治理,苗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年節約造林成本2000萬元以上,造林保存率達到90%以上。堅持“在高品質發展中推進高水準保護,在高水準保護中促進高品質發展”,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建設五角楓、榛子等經濟林基地5萬畝,道地藥材基地2萬畝,飼草料基地5萬畝,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年實現經濟效益1.6億元。同時通過推動土地流轉、引導務工就業等方式,讓群眾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

樟子松生態經濟林基地

扶貧車間帶動就業 光伏發電穩定增收

努古斯臺鎮北京內蒙古協作扶貧車間裏機器轟鳴。該車間把周邊2300多戶村民的2.3萬畝小麥訂單式回收,並利用傳統的石磨加工,産品銷往北京各大超市。“以前我在外地打工,離家遠。如今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賺了。一個月3000元,一天工作8小時,我對家門口的這份工作很滿意。”努古斯臺鎮雅莫嘎查村民盧偉高興地説。扶貧車間負責人張春勝説:“我們和2000多戶貧困戶合作簽訂單種小麥,公司提供種肥,全程指導技術。現在4條生産線基本全部上線,我們和北京61家連鎖超市簽訂了採購訂單。”

科左後旗依託北京內蒙古協作幫扶契機,有效整合就業扶貧政策資源,大力發展直接進村的扶貧車間。工廠吸納附近貧困家庭成員進廠務工,採取“企業+車間+農戶”經營模式,實現了扶貧車間企業效益和扶貧成效的雙贏。同時,每年還可以按入股資金進行資産收益的量化分紅,讓300多個貧困老鄉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脫貧,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産業發展、多方共贏的脫貧新路子。

扶貧車間吸納勞動力就近就業

“我家現在不僅用電不花錢,每年還多收入3500多元。”説起光伏發電帶來的好處,甘旗卡鎮新勝屯村的村民張凱旋就樂得合不攏嘴。新勝屯村總裝機容量207.36千瓦,直接帶動28戶貧困戶年戶均穩定增收3000多元,村集體年收益5萬元以上。

近年來,科左後旗投資2.5億元,建設78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年發電量4620萬千瓦時,帶動4973戶貧困戶連續20年每年每戶收益3000多元,同時帶動103個貧困嘎查村壯大集體經濟。每年産生的2500萬元左右的收益,由嘎查村進行二次分配,主要用於設立公益崗位、小型公益事業、獎勵補助等。2020年,使用村級光伏電站收益的80%,設立公益崗位482個,帶動500多個貧困老鄉從事公益崗位增加收入。

(記者:丁志軍,原標題:養殖黃牛、發展綠色經濟、建設扶貧車間……內蒙古科左後旗——産業扶貧,扶出好生活,部分供圖:科左後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