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發佈時間:2020-10-10 14:42:19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李培剛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

編者按:烏海市這座年輕的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是黃河由寧夏進入內蒙古的第一城。近年來,烏海市打造了“來沙漠看海”等諸多文旅名片,開創了烏海高品質發展新局面。近日,《對話黃河河長》欄目專訪烏海市委書記、烏海市總河長史萬鈞。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網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烏海市在生態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您認為現在的黃河生態環境對比之前有了哪些變化?

史萬鈞:近年來,烏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眼加強生態保護,從建、管、治三向發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在生態建設方面,先後實施海勃灣至海南城際快速通道綠化、甘德爾山沙坡花草帶綠化、黃河庫區大壩綠化等多項重點生態工程,形成了烏海湖西岸3000畝防護林帶、東岸3萬畝環湖生態系統。適度有序開展了建成區園林綠化,綠化覆蓋率達43%,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5平方米。在加強環保監管方面,持續抓好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按月開展水質監測及數據上報,加大對25家涉水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在污染治理方面,組織實施100個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制定內蒙古自治區首個礦區環境治理地方標準,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7個,廣納集團隆昌工貿駱駝山礦區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項目。開展礦區環境綜合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散亂污”企業治理、工業企業治理、面源污染治理五個專項治理行動,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推動大氣環境品質有效改善。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烏海市實現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並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截至目前,烏海市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共計204天,達標率為80%,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對比過去,黃河烏海段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水更清了、沙更少了;堤更固了、岸更綠了;濕地更美了、管理更優了。通過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黃河烏海段水質達到Ⅱ類水體,烏海市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累計達到135.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減少;烏海市投資3900萬元,推進海勃灣段沿黃公路岸線防護工程建設,治理防護岸線6.6公里,提升了防洪能力,同時在烏海湖西岸沙漠邊緣地帶全方位開展封育保護和人工植樹造林,營造起一條貫通南北、自然人工相結合的高品質防沙固沙生態屏障;烏海市制定下發專門辦法,加強對龍遊灣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科學合理開發濕地旅遊資源,黃河濕地承擔的氣候調節、生態支援、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維持等重要生態功能得到全面加強。

中國網記者:“來沙漠看海”逐漸成為烏海靚麗名片,烏海還打造了諸多旅遊品牌和旅遊産業,請您介紹下烏海文旅産業發展情況,在發展文旅産業過程中黃河起到了什麼作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史萬鈞:烏海市根據當地情況,依託特色核心文化資源和“山、海、沙、城”景觀優勢,佈局環山湖旅遊體系建設,現在烏海市有國家A級景區15家,其中4A級景區5家,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家,內蒙古自治區級休閒農業點5家,文化産業法人單位758戶。2016-2019年,烏海市旅遊總收入達262.24億元,年均增長率26%。

黃河一方面為烏海市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另一方面黃河也是烏海旅遊名片的重要載體。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在正常蓄水條件下,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的水域,被烏海人親切地稱為“烏海湖”。我們依託集聚在“烏海湖”周圍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形成了沙水結合、相得益彰的旅遊資源,“烏海湖”旅遊景區成為烏海及周邊地區群眾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的首選。同時,把“烏海湖”與桌子山岩畫、龍遊灣濕地等旅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發展全域旅遊,“來沙漠看海、聽烏海故事”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黃河穿烏海城而過,與兩岸沙海、綠洲、高山交相輝映,日日可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麗景象,這也成了烏海市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獨特名片。

史萬鈞調研黃河二期防洪工程下海勃灣段建設情況

烏海市堅持走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大力發展“旅遊+”融合産業,不斷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整合作用,提升相關産業升級轉型,提升發展水準。以“旅遊+文化”打造烏海新名片,先後舉辦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藝術節,國際書法産業博覽會等品牌節慶活動。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書法藝術殿堂之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書法之城”已經成為烏海新的城市名片;以“旅遊+體育”提升旅遊産業發展步伐,積極舉辦馬拉松、自行車、帆板等國內外頂級賽事,培育出一批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及戶外拓展項目,打造集觀光旅遊、體育競技、文化活動於一體的黃河烏海湖黃金岸線,進一步擴大了烏海的影響力;以“旅遊+農業”帶動特色鄉村旅遊升級,本著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冬天賞雪的發展定位,把特色體驗作為內生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精緻的黃河客棧,獨具特色的鄉村風情、四季瓜果蔬菜採摘體驗吸引了大批遊客。

中國網記者: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會議指出,要採取有效舉措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推進鄉村振興。除了豐富的文旅産業,烏海市還發展了哪些特色産業?特色産業對當地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的?

史萬鈞:多年來,烏海市始終堅持生態、特色、高效、精品的農業發展之路,不斷延伸特色農業産業鏈條。重點發展了葡萄産業,烏海市現有葡萄種植、加工、保鮮、流通的企業達到30家,葡萄産業專業合作社12家;“烏海葡萄”入選了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以蒙根花農業休閒園、漢森葡萄酒莊、吉奧尼葡萄主題莊園、雲飛葡萄採摘等項目為支撐,以大批農家樂、漁家樂為補充,逐步形成了三次産業融合發展的局面,烏海市現有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家,內蒙古自治區級休閒農業點5家。

圍繞葡萄産業,烏海市構建起“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産行銷+特色旅遊+葡萄酒文化對外交流”相結合的産業集聚發展新模式。2020年一季度,500萬元以上農牧業産業化農畜産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23萬元。將産業發展作為保證脫貧攻堅成效的固本之舉,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貧困戶100%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設立222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有力的推動了農區集體經濟發展。

烏海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時刻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解決好城鄉居民在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以脫貧攻堅工作為例,烏海市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對標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標要求,對重點工作實施掛牌督戰,全面排查解決突出問題,在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有效改善了貧困人口生産生活條件,結合推動“城鄉融合先行區”建設,著力完善農區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保障水準,改善人居環境,2019年底實現農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區居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史萬鈞在海南區黃河石彩繪工作室,了解黃河文化宣傳、旅遊産業規劃等情況

中國網記者: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烏海市發展的資源優勢漸趨減弱,如今正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一週年。面對這樣的情況,烏海市找到了哪些道路解決高品質發展的難題?取得了哪些成果?

史萬鈞:烏海市立足欠發達地區實際,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著力”“五個結合”“三個紮實”等重要要求,創造性提出、大力度落實“以建設區域創新性城市為統領,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根本要求,著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和區域服務能力,打造轉型發展示範區、城鄉融合先行區、生態環保攻堅區、投資貿易首選區、優教優醫普惠區”的地區發展思路,開創了烏海高品質發展新局面。烏海市配套制定三年行動方案和指標體系,確定了“科技提升轉”“嫁接改造轉”“增量注入轉”“結構調優轉”“重組做強轉”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厘清了推動産業轉型、加快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目標、路徑和措施。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鹼化工生産加工基地,培育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著力打造氫經濟示範城市,發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推動旅遊業融合發展。

烏海市已經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産業為主導,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經濟格局。烏海市在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被評為全國7個優秀地區之一,並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城鎮化率居內蒙古自治區首位。建市以來,烏海市GDP總量年均增長12%,增長了116倍,每人平均GDP年均增長10.1%,增長了51.3倍。

中國網記者:結合當地實際工作情況,黃河生態治理和經濟高品質發展還面臨什麼挑戰和困難?您有哪些建議?

史萬鈞:黃河烏海段還面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黃河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等問題。

我認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充分考慮生態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從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入手,大力實施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還要抓實黃河文化發展這個鑄魂工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將黃河文化與蒙元文化、移民文化、工業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黃河文化創意産業,促成黃河文化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

(作者:中國網記者 李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