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處都是沙漠,現在找沙漠也難。”長期拍攝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科爾沁沙地的攝影愛好者華維光説道。中國第二大沙地——科爾沁沙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特別是2000年以來,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治理效果顯著。在內蒙古境內累計有效治理面積約2475萬畝,相當於1個北京市或21個紐約市的面積。
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上,64歲的牧民阿畢日米德在藍天白雲下悠然自得,趕著幾頭牛漫步茫茫草原。這位牧民曾養有300多只羊。20多年前,他家中草場遭遇乾旱嚴重退化,他下決心轉出全部羊,改養優質品種的牛,家中草場得到恢復,收入也逐步增多。“以前雖然羊養得多,品質不好,賣不上錢。現在養的牛雖然少,可都賣得很好,而且祖先的草原也回來了。”
阿畢日米德的養殖業由量到質的轉變是當地對渾善達克沙地生態治理措施“減羊增牛”“草畜平衡”的一個縮影。當地政府還根據土地實際情況實行圍封禁牧、重點保護、退耕舍飼等方式“讓草原回來”。而科爾沁沙地和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是中國眾多荒漠化防治工程一個縮影。
根據聯合國定義,荒漠化是指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而佔到全球土地41%的旱地上,承載著全世界28%的瀕危物種,其人口超過50%處於貧困線以下,是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的“雙重脆弱區”。荒漠化與土地退化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深受其害。
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截至2014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近三成(27.2%)。
近年來,中國持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多項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中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紐約市或1.5個倫敦市的面積。
中國在1996年加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履約工作受到荒漠化公約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認可。荒漠化防治合作內容相繼寫入中非、中阿合作論壇相關文件、金磚國家領導人宣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會議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明確表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中國防治國內荒漠化同時,努力推動全球生態治理的相關工作,荒漠化防治這張“綠色名片”將傳遞更遠,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