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五穀豐登的喜悅 五彩斑斕的幸福

發佈時間:2020-09-22 11:29:0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 韓雪茹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這個秫熟稻香、瓜果飄香的時節,北疆大地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農牧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又迎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個秫熟稻香、瓜果飄香的時節,北疆大地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農牧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農牧業根基穩,話發展底氣足。今年上半年,內蒙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農牧業生産,內蒙古農牧業農村牧區經濟穩中向好,為保供給、穩物價、增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端穩飯碗,確保顆粒歸倉

四季輪迴,歲稔年豐。陣陣涼爽的秋風吹來了濃濃的豐收味道,在碩果纍纍的田野裏,在匆匆忙碌的背影中,處處是抓生産奪豐收的喜人景象。

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寶泉村,沉甸甸的稻穗“頻頻點頭”,仿佛要把豐收的喜悅之情傳給這塊地的主人、農得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殿國。再過幾天,眼前這400多畝水稻就要收穫了。

“豐收在望,咱心裏踏實了!”徐殿國樂呵呵地説,“自從成立了合作社,大傢夥兒一起進行集約化經營,澆地、播種、施肥、收割,一律使用現代化機械,人力投入比以前少,省時省力。尤其是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落戶好力保鎮以後,我們走上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收入翻了幾番。”

糧食生産“穩”字當頭,讓糧食安全的底盤更為堅實。今年以來,內蒙古一如既往運用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常規性舉措,又拿出真招實招硬招,指導各地分區分級恢復農業生産秩序,堅決落實糧播面積只增不減要求,確保顆粒歸倉。

——今年及時下達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等各類資金146億元,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據農情統計,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15萬畝,比上年增加229.5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播目標。

——積極開展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切實抓好抗旱保春播、防汛救災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及時發佈預警資訊,努力將災害影響降到最低。河套灌區小麥已喜獲豐收,預計總産量達12億斤以上,比去年增加2億多斤。

——加強秋糧中後期田管和病蟲害防控,落實各項防災減災措施,努力實現抗災奪豐收。從目前看,內蒙古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確保産量穩定在730億斤以上。

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五穀豐登的喜悅、五彩斑斕的幸福。放眼內蒙古大地,秋糧收穫已經漸次展開,興安盟田野稻穀飄香、烏蘭察布市馬鈴薯個大溜圓、巴彥淖爾市向日葵籽粒飽滿、烏海市葡萄香甜可口……希望在田間地頭生長,喜悅在糧倉充盈間蔓延。

提質增效,激起綠色律動

豐收的歡歌,離不開綠色律動。

在通遼市科左中旗,生態綠色現代農業揚帆起航。“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成係”的高標準農田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勞作方式,標準化生産和品質溯源、智慧種植、生物預警、綠色防控等農業技術省時增效;

提早定植、提早上市、延長秋後生長期,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二道橋鎮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裏的“四膜一布、促早延後”栽培模式,可以提高早春土壤溫度、濕度,增加整體種植效益,畝均年増收3000元以上;

赤峰市敖漢旗廣袤的田野裏,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蓄水保墑的作用明顯。7.92萬畝水準梯田實現了“蓄住天上水”,梯田糧食畝産實現翻番,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內蒙古“三農三牧”欣欣向榮,迸發活力,提質增效成為貫穿其中的能量帶。

把優質産出來。內蒙古實施標準化生産和農畜産品監管能力提升行動。截至2019年底,主推綠色生産標準和技術規範221項,農作物標準化面積達到6145.6萬畝;深入開展農畜産品品質安全專項整治,農畜産品總體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在96%以上,品質和效益穩步提升。

把綠色亮出來。內蒙古持續推進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控”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節本增效技術,深入開展以淺埋滴灌為主的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工作,加快推動農牧業綠色發展進程。在57個畜牧大縣整建制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2019年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以上。

把科技用起來。實施科技支撐行動,強化供種能力,加強技術推廣,2019年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預計達到85%。

推進技術創新,強化品質品牌,推進模式變革……內蒙古努力實現由量到質的、從弱到強的跨越,一場提升農牧業發展品質的變革,正在內蒙古大地上開啟新征程。

生態宜居,遇見綠水青山

從興安盟烏蘭浩特機場出發驅車南行,不到半小時就進入了烏蘭哈達鎮洮兒河“水上樂園”。沿步道而行,亭臺樓榭點綴一泓碧水,市民們攜妻帶子,漫步山野,怡然自得。高品質的遊玩環境既滿足了人們對舒適的定義,更帶來了難覓的“海邊”體驗。

“這裡大變樣了,環境美,交通也方便。從前又亂又臟,可是人人躲著走的地方。”正在帶著孩子遊玩的附近村民辛永平説。

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讓這片“颳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的廢棄沙坑華麗“轉身”。2019年,烏蘭哈達鎮依託現有湖塘資源,以低成本開發、少人工干預的原則對洮兒河的支流西北湖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治理,打造了一個親水、戲水的水上樂園。水上樂園的建設,大大改善了沿湖村莊稻花村的生態環境,為村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同時,以水為媒帶動了鄉村旅遊的發展,村民多了一條增收路徑。

“生活在農村也挺幸福的。”辛永平由衷地説。

蛻變的不止是烏蘭哈達鎮。穿梭于鄉村牧區,到處可見院舍整齊、道路平坦、羊咩牛哞……內蒙古突出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讓農村更像農村、牧區更像牧區,唱響生態宜居交響曲。

分類推進廁所革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先易後難、積極穩妥地推進改廁工作,防止盲目下指標、定任務;堅持分類指導、試點示範,證明切實可行後再推開,以“十縣百鄉千村”示範行動為引領,按時保質完成一類縣、二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

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按照“三清一改”工作要求,把握關鍵時間節點,動員群眾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初步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人員、有督查的“四有”村莊保潔員制度,乾乾淨淨迎小康。

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堅持多規合一,突出前瞻性、實用性,充分體現農村牧區特點、突出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同時,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進農村牧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

天藍、地綠、水清、路暢、景美的生態宜居環境美了鄉村,富了鄉親。內蒙古統籌推進産業發展與環境承載相適宜、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相融合,一幅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

(原標題:五穀豐登的喜悅 五彩斑斕的幸福——寫在我區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