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人物 | 他用20年,把渾善達克3700畝荒山,變成一片綠洲

發佈時間:2020-09-18 20:22:4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一個跨越20年的,與黃沙戰鬥、治沙致富的故事。

【視頻】他用20年,把渾善達克3700畝荒山變成一片綠洲

中國網9月18日訊(記者 王金梅) 20年,3700畝荒山,由黃變綠,由貧瘠變成富饒……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諾爾鎮新民村村民馬雲平,用雙手和汗水,譜寫了這樣一個荒山變綠洲的治沙奇跡。

初秋的9月,我們走進這片披上綠裝的土地,聽馬雲平講他20年與黃沙戰鬥、治沙致富的故事。

多倫縣諾爾鎮新民村村民馬雲平

“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糧,沙子埋房”是20多年前,在多倫縣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是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縣,曾經飽受沙塵暴和沙漠化的侵害。

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水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7%,其中嚴重沙化面積1400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36%,形成東西走向的Ⅰ、Ⅱ、Ⅲ號三條大沙帶分佈在縣境中。每當沙塵暴來臨,遮天蔽日的黃沙伴隨著大風吹遍居民屋子裏的每個角落,甚至有1米高的土墻被沙子淹沒。 

2000年,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多倫縣成為北疆進行大規模生態建設的發端地,開啟了治沙防沙、生態環境保護和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當地政府根據政策鼓勵村民承包五荒土地,但是卻遲遲沒有人站出來去幹這看似沒有經濟效益的活。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馬雲平眼見家鄉沙化日益嚴重,看在眼裏,急在心頭,防沙治沙綠化家鄉的想法,在他腦子裏油然而生。

雖然最開始妻子不理解不支援他,村民也指責他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但三年的軍旅生涯造就了馬雲平幹事雷厲風行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他毅然與村裏簽訂下了3700畝的《荒沙荒地承包合同》,並於2000年春季搬進了沙窩子裏的簡易房,開始了他的漫漫治沙路,餓了就啃一口饅頭,渴了喝一口涼水。

馬雲平當年種的樹現如今已經長大

前期治沙的路並不好走。馬雲平承包的荒沙荒地裏有14個流動沙丘,面積約2100畝。剛開始栽種時,因為沒有任何經驗,馬雲平種下的黃柳苗都被風沙吹走。他又用割來的黃柳、楊樹枝和農作物秸稈剁成一尺長的短棒,在流動沙丘上扦插網格沙障,再在網格內種上草籽,然後在沙帶上種植檸條、黃柳、楊柴、沙蒿等防風固沙植物。但是,黃柳沙障在春天又幾乎被掩埋。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僅沒有讓馬雲平知難而退,反倒讓他越戰越勇,沙障被埋,那就埋了再插。憑藉著這股子“不服輸”的勁兒,終於有了第一個不再流動的沙丘。點點滴滴的成果,讓馬雲平最終贏得愛人的支援,夫妻二人共同攜手踏上了治沙之路。

8年之後,馬雲平看到流動的沙地被穩固住,便開始在昔日的沙地上植樹造林。他在全縣率先引進了樟子松進行種植,還採取楊樹和樟子松混種的辦法,提高植樹的成活率。

馬雲平和妻子二人十幾年如一日,不顧冬日嚴寒和夏日酷暑,用自己手中的鐵鍬和鎬頭,一個樹坑一個樹坑地挖,一棵樹苗一棵樹苗地種。如今,馬雲平治沙累計投入40多萬元,共栽植樟子松1768畝,楊樹、榆樹、山杏、黃柳、檸條等1940畝,讓3700畝沙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衣,重新煥發了往日的生機。

沙地披綠衣,煥發生機

早在2017年,馬雲平在被當時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稱號時説道:“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這也是我一輩子的事業。”這樣的信念至今仍深深根植于他的心中。

如今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馬雲平還在不斷尋求打造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的生態産業鏈。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馬雲平創造性地使用多餘的黃柳枝條生産加工養牛飼料,大大節約了肉牛的飼養成本,他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樟子松樹下種植大片的赤芍中草藥,充分利用林地,發展迴圈經濟,真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沙地披綠衣,煥發生機

通過多年連續治理,多倫縣沙化狀況得到整體遏制,林草植被綜合蓋度大幅增加,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全縣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9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37.9%,項目區林草植被綜合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巨變。

馬雲平當年種的樹現如今已經長大

馬雲平當年種的樹現如今已經長大

(圖/文/視頻攝製: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