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幹部培養看青海玉樹基層黨建的“變”和“新”

發佈時間:2020-09-18 11:30:45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胡俊 李穎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旅行者—中華大地尋夢之旅》發佈 以車輪與腳步丈量玉樹之美 海拔4100米的幸福:脫貧之後 致富的勁頭也很足

中國網玉樹州9月18日訊(記者胡俊 李穎)平均海拔4200米,地處青藏高原、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腹地,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都讓玉樹這個地方變得無比神聖和讓人好奇。

時間拉回到2010年4月14日,發生在玉樹的那場地震,一時間讓全國人民的心都凝聚在這裡。10年間,全國人民時刻都在關注玉樹的重生和蛻變。10年後,玉樹天翻地覆的變化令人欣慰,玉樹這個名字,讓人由衷親切。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樹市全景

9月16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路主題活動媒體團走進青海省玉樹州,我們期待在玉樹的採訪交流中,能夠發現她拋開自然風景之外的美好和感動,從災後重建到如今穩定發展、團結進步,這裡一定有很多動人的故事等待我們挖掘。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基層幹部學院(以下簡稱“玉樹基層幹部學院”),一群年輕的藏族小夥迎接了我們,他們自信、熱情,充滿活力和希望。玉樹基層幹部學院負責人李玉蘭介紹,他們是幹部學院培養的第四期學員,如今已全部順利畢業,即將投入到基層工作中去。

玉樹基層幹部學院內即將畢業的藏族基層幹部學員

通過進一步了解得知,玉樹基層幹部學院于2016年8月在中共玉樹州委黨校正式成立。“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進一步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有效解決農牧區黨員幹部理念信念不堅定、文化素質偏低、雙語工作能力不強、村裏黨組織話語權不足等方面的問題。”李玉蘭介紹。

玉樹基層幹部學院負責人李玉蘭

基層幹部培養以黨性教育為首要任務,堅持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並重,通過3到4年時間,培養1000名基層後備幹部。選拔35歲以下的基層黨員幹部,每期50名,學制為2年或3年。截止到2020年9月,學院已培養817名基層幹部,目前已全部投入到全市所有的基層黨組織工作。

一名合格的基層幹部如何選拔?如何培養?如何有效發揮作用?如何在基層黨建工作中破解問題?帶著一系列的疑問,記者試圖找到玉樹基層黨組織幹部選拔培養的秘密。

在玉樹基層幹部學院教室內,一張課程表引起記者的好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黨中央、省州委重大方針政策課程以及基層黨建、脫貧致富、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課程,還有藏漢雙語教學、電腦辦公、公文寫作、基礎數學等內容。

玉樹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喬祥德

玉樹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喬祥德告訴記者,我們主要採取“1+N”的課程設置,“1”就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N”就是服務群眾能力提升教育。一方面在思想上讓他們更加堅定黨性,另一方面在具體實踐中他們能夠掌握技能。通過這些課程的設置,系統的培養,實實在在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此外,還有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外出考察學習,讓他們開闊視野。

出生於1985年的玉樹藏族小夥葉西,人生頭30年裏一直以放牧、採挖蟲草等營生,甚至沒有出過玉樹州。2017年他成為玉樹基層幹部學院的第三批學員,經過兩年的培養,他順利畢業,目前是玉樹州雜多縣薩呼騰鎮多那村村民委員會的副主任,協助主持村委會工作。

玉樹州雜多縣薩呼騰鎮多那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葉西

你很難想像,葉西曾經是一位只讀過三年小學、不會漢語、不懂數學,甚至人生的20年都在放牧的普通牧民。“八歲掉牙,我就開始放牧,30歲之前沒走出過玉樹。”葉西用流利的普通話笑著調侃自己。如今的葉西,去過北京、上海、延安等地學習交流,會流利使用漢語漢字,會做村裏的財務工作……他的一雙兒女也誇他進步很快……

簡短的採訪,你能真切感受到他對工作、對學習、對家庭、對社會的熱愛。“我的改變,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培養,通過學習,我可以幫助更多的牧民過上好的生活,讓村委會的工作更規範順利地開展。”葉西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産黨員,在基層黨組織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帶領農牧民脫貧致富。

葉西只是玉樹基層幹部學院培養的817名藏族幹部群眾的一個,但他的故事,他的進步,他的改變,讓我們感受到玉樹精神風貌的變化,玉樹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進步,更能感受到一名基層黨員紮根人民群眾、紮根脫貧致富一線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個人品格魅力。

玉樹基層幹部學院基層幹部培訓考核表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學員的培養費用均由對口支援玉樹的北京市承擔。每個學員平均每年要花費7萬元,學院承擔他們的住宿吃飯、考察學習、獎學金補貼等費用。玉樹州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小鵬説:“我認為這些錢花得非常值!現在去村裏調研黨建工作,當地老百姓非常滿意,進步很大,基層黨組織建設有了他們就有了底氣。”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玉樹基層幹部學院簡介上的9個字讓人振奮。我們有理由相信,玉樹基層幹部學院培養的一批批年輕幹部會成為玉樹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的重要支撐和不竭動力。玉樹災後同全國各省市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誼,也會像玉樹人民保護三江源那樣,一江“清水”向東流,源源不斷,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