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強音”生態篇:渾水變清波 景美人安樂

發佈時間:2020-09-16 14:54:14丨來源:人民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黃河人不懈治水固沙培綠,淘清了河水守住了青山。

河南三門峽,緊臨黃河新修成的沿河步道,一側綠草如茵,一側盡覽黃河盛景,行人漫步其上,心曠神怡。

三門峽黃河生態廊道外的大河寬闊 (攝影:陳泰安)

“現在一有空就約著朋友來玩,坐在河邊吹著小風聊著天,孩子們在旁邊追逐嬉戲,感覺心情特別舒暢。”三門峽市民賀紅梅笑容滿面地説,“這條生態廊道就是我們的幸福大道。”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黃河,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這條浩蕩雄渾的中華母親河,從巴顏喀拉山支脈呈“幾字形”蜿蜒而來,自西向東,一路長風高浪飛灑。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這片流域生息繁衍。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作出了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重大部署。一年來,沿黃9省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黃河水流淌過的地方,環境越來越美,百姓生活越來越好,母親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樂章越發響亮。

污水河變身景觀河,居民不搬家了

治理前的雷壇河,污水經斷裂的排污管道直接排入河中供圖: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委宣傳部

治理後的雷壇河,岸邊綠樹成蔭供圖: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委宣傳部

甘肅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九曲黃河流經這裡,分出多條一級支流,其中一條便是雷壇河。這條本該哺育一方兒女的河流,卻因河水黑臭問題一度令沿線居民飽受困擾。

“我16歲就隨父母來到蘭州,那時這裡就是一條臭水河,污水不經過處理就直排到雷壇河中。一到夏天,河邊蚊子非常多,就算天氣再熱我們也不敢開窗通風。”回憶起雷壇河整治前的情景,蘭州市民王女士不無感慨地説,當時糟糕的環境一度讓她動了搬家的念頭。

2019年3月起,蘭州七里河區啟動對雷壇河的全線整治;今年6月30日,長達26.32公里的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主管線路全部鋪設完工,居民生活污水正式接入主管,雷壇河終於不再黑臭。王女士説,“污水全部被收集,家門口的山上綠樹成蔭。污水河成了景觀河,我們一家人決定不搬了。”

一路向東,距離蘭州700公里的陜西延安,延長縣七里村街道寺家河口村的村民也見證了一場臭水溝的華麗變身。

順著寺家口村的溝道一路前行,隨處可見白鐵皮包裹的粗管道,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是污水收集管道。村民只要將生活污水倒入自家門口的收集口,污水就順著管道輸送至延河箱涵,再由箱涵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以前這裡的面貌,只能用臟亂差來形容。生活污水順著溝道直接倒下去,一到夏天就惡臭熏天。”72歲的村民房勇搬來這裡已經51年了,看到近兩年延河治理帶來的變化,他讚不絕口。“現在,家家戶戶都安裝了污水排放管道,臭水溝不見了,河水變清了,日子也變好了。”

延長縣河長辦公室副主任段軍輝説,“目前污水收集率已經達到90%以上,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由劣質五類水達到一級A類排放標準。保證污水不入延河不入黃河,河岸三季有花。”

近年來,寧夏銀川通過嚴格落實“河長制”,減少了入黃污染物排放量,全市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20年,河南首次使用無人機對省內700余公里黃河干流進行沿線排查,《山西省黃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方案》出臺……這些措施和成果,正是沿黃省份下大氣力聯手推進黃河污染治理的縮影。

固沙定土,黃河水變清了

如今的老牛灣水是綠的,兩岸也綠意盎然 (攝影:王慧)

位於晉蒙交界處的老牛灣,南依山西偏關縣,北望內蒙古清水河縣,西鄰準格爾旗。登高俯瞰,奔騰向前的河水在這裡繞著準格爾大峽谷迂迴徘徊,連續拐了兩個相反方向的大轉彎。

多年來,準格爾旗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治理水土流失,培育森林植被,從源頭涵養水土。截至2019年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累計保存面積4465.6平方公里,建設淤地壩800多座,完成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65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60%,入黃泥沙大幅度減少。

作為當地曾經出了名的貧困村,老牛灣如今攔住了泥沙,水清了,山頭綠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跟著好起來了。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的史躍中告訴記者,“黃河變綠以後,風景美不勝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老牛灣村也成了清水河縣最富有的村莊。”

在四川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昔日荒坡已生發出層層青綠,遠遠看過去,山坡被高山柳沙障編成的網圍欄牢牢“鎖”住,留下大小均勻的網痕。

“高山柳韌性好,不僅可以有效對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其自身還能在沙地中自如生發……”若爾蓋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高級工程師蒙嘉文站在治沙點附近的邊坡,一邊低頭仔細查看高山柳沙障的長勢,一邊向記者介紹選擇高山柳固沙的原因。

若爾蓋通過高山柳沙障對沙化地塊進行治理,目前初見成效(攝影:郭瑩)

蒙嘉文説,“目前,若爾蓋沙害已經實現了可控可治理,大部分流動沙地已轉變為固定沙地。管理方式也由過去的人工巡視轉變為無人機、大數據平臺、監控平臺的綜合利用。”

今年以來,“黃河水變清了”的感嘆不時見諸報端,壺口瀑布的濁浪變清流,往年翻沙的河水如今漸漸澄澈。黃河水不“黃”了,入河泥沙變少了,正是沿岸水土保持治理有了大成效的印證。

漫天黃沙消失,濕地動植物回來了

如詩如畫的花湖濕地(供圖:如科)

8月,若爾蓋迎來旅遊旺季,五色的格桑花在綠茵中隨意散佈,漫山遍野的牛羊在悠閒地食草。遊客的紛至遝來,讓濕地的藏族管護員如科變得更加忙碌,要確保區域內野生動物安全棲息,還要不斷嚮往來遊客進行文明勸導。

身材瘦削、皮膚黝黑的如科今年53歲,已經在若爾蓋花湖景區工作12年,見證了濕地生態修復重塑的全過程。自2016年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政策以來,若爾蓋已累計投入9000萬元,以一次性補助還濕、季節性限牧還濕、禁止性退牧還濕、草畜平衡試點等方式,探索濕地生態系統最佳的保護模式。

在如科的手機裏,保存著幾百張濕地野生鳥類的照片,既有花湖的明星動物黑頸鶴,也有今年才在濕地發現的東方白鸛。這些鳥類是否安全生活,濕地是否又有新物種出現,都會被如科記錄下來,上傳到濕地管護員管理平臺上,供研究人員研究分析。

“草原精靈”黑頸鶴(供圖:如科)

今年剛出生的黑頸鶴稚鳥(供圖:如科)

“這邊有兩隻,你看那邊,還有幾隻!”採訪中,如科指著遠方讓記者看,一對黑頸鶴正帶著稚鳥學習飛翔。如科説,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慣常在草海濕地繁衍生息,黑頸鶴的數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地生態環境優良程度。這對黑頸鶴就是今年三月飛回來的,小鶴也是在湖邊出生。

濟南黃河濕地的東方白鸛(供圖:肖東慶)

沿黃而下,在入海口所在的山東,我們遇到了生態攝影愛好者肖東慶。老肖退休前是濟南黃河河務局的工作人員,常年的工作讓他對黃河有著特殊的感情。

“近年來,沿黃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黃河河灘內濕地星羅棋佈,水流清冽,成為水生植物和鳥類的天堂。”説起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肖東慶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曾經的黃河濟南段黃沙漫天,如今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的鳥兒在濕地深處展翅飛翔、悠然覓食。老肖説,有時還能拍到“鳥中熊貓”——震旦鴉雀。

濟南黃河濕地景(供圖:肖東慶)

記者了解到,為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今年春季濟南河務局共植樹16.8萬株,實施完成了濟南黃河堤防綠化提升工程,新植白皮松、雪松、白蠟等8萬株,消除了淤背區空白段22.33公里。目前,黃河堤防已建設成為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廊道。進入秋冬時節,景區萬米堤防一側的1100多畝銀杏樹就披上了金色的衣裳。肖東慶説,“遠遠望去,滿眼儘是‘黃金甲’。”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鷺飛翔(攝影:孫勁松)

黃河源頭,三江源核心區的龍羊峽庫區南岸,造林數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如今已有漫山遍野的叢林。

甘肅蘭州,廢棄的蘭鐵水泵站升級改造成觀景臺,綠樹成蔭,行人如織,成了市民親水、觀河、納涼的好去處。

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逐年改善,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如今成了亞洲最大卷羽鵜鶘遷徙停歇地。

……

從西往東,順流而下,生態好景色連綿不絕。黃河人不懈治水固沙培綠,淘清了河水守住了青山。這首9地聯彈的生態協奏曲,譜出大河綠色發展的時代強音。(作者:唐嘉藝、于新怡、趙芳、王慧、宋翠、王佩、尚明楨、郭瑩、張偉、鄒星、李永強、王文嘉、梁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