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綠色興安,楓葉漸紅,散落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的五角楓如同一個個“綠色精靈”,鑲嵌在廣袤的科爾沁草原上。這裡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取景、取材的地方。
多彩絢麗的五角楓林 (科右中旗委宣傳部提供)
綠水青山的回歸為科右中旗經濟復蘇發展打下了厚實的生態基礎:截至2019年,科右中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05%,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63%,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高出同期14.62釐米。
曾經缺少産業基礎的科右中旗,在中宣部等單位的幫扶下,設計出一條“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康莊大道,農牧民的腰包鼓了,農牧民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更足了,科右中旗正展現出“綠富同興”的好光景。
草原綠了 農牧民開始吃上“生態飯”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攝影:國建軍)
“沙塵暴一年刮一次,一次刮半年”曾是形容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生態不斷惡化的俗語。由於農牧民過度放牧,往年草場還沒到雨水豐沛的季節就被牛羊吃沒了。巴彥茫哈蘇木黨委書記汪寶泉説,“惡劣的生態直接影響了農牧民的脫貧步伐。”
綠水青山是保障這片草原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當地如何才能解決好生態環境與農牧業發展的矛盾?2017年4月15日,該蘇木向荒漠要綠色,按照科右中旗禁牧、禁墾、禁伐為內容的“三禁”政策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劃區輪牧等一系列生態恢復措施。當地將牛羊趕進棚圈,經過3年的努力,該蘇木實現退耕還林還草近5萬畝,機械種草3萬畝。
草原增綠、牧業增效也讓生態護林員白吉林白乙拉的生活越來越富足。
4年前,母親患病要醫療費,兩個孩子唸書要學費,一筆筆帳單不僅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也讓他變成了“貧困戶”;2019年,趁著中宣部機關幹部職工捐贈1500畝生態沙棘林的時機,白吉林白乙拉當上了生態護林員,每年守護生態林有1萬元的收入。
採訪過程中,他笑著説自己脫貧致富的收入更大一部分來自養牛——早在2017年,白吉林白乙拉家就得到政府産業幫扶的10頭牛,這些牛與後來陸續出生的小牛犢成為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汪寶泉説起蘇木裏的“扶貧牛”時表示,“嘎查村的一戶3口之家第一年買3頭牛,政府每頭補貼1萬元,第二年再買3頭,政府每頭補貼5000元。兩年下來相當於政府免費送,以此來吸引牧民養牛,幫貧困戶增收。”
收入增加了,白吉林白乙拉每天護林歸來也有時間照料母親的起居 (攝影:陳立庚)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吃生態飯”在這裡是有進有退的生態建設工程,生態逐年向好也成為科右中旗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近年來,在中宣部的推動下,“螞蟻森林”防沙造林項目在科右中旗逐步落戶,9個蘇木鎮和3個國有林場共造林4.85萬畝。從“求發展”到“求生態”,科右中旗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內蒙古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生活富了 “牛文章”寫得更有勁兒了
綠水青山的回歸為科右中旗“做好牛文章”增添了肉牛養殖産業良性發展的基礎。早在2019年,“發展現代畜牧業,推動奶業振興,壯大肉牛、肉羊産業,支援馬産業發展,提高動物疫病防治能力”就已寫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沿著內蒙古農牧業發展規劃和中宣部“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科右中旗緊緊圍繞興安盟“兩米兩牛”的産業思路,將肉牛産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做好牛文章”牽住了科右中旗脫貧奔小康的“牛鼻子”。
飼養員銀寶正在為肉牛投放飼草料(攝影:陳立庚)
夕陽灑在米黃色的草垛上,一百頭黃牛在齊整的牛舍中等待蒙古族飼養員銀寶投食草料。2017年,銀寶家醫藥費欠下的外債加起來有21萬,“家裏兩個孩子正上學,老人一看病就得賣幾頭羊,漸漸耗光了家底,變成了‘貧困戶’”; 如今,銀寶當上了合作社的飼養員,打工一年就能收入5萬元。
“國家還給我買了3頭牛,專業的飼養員還常來指導養牛技術,現在家裏已經有了7頭牛,年收入怎麼算也有10多萬元。”在科右中旗哈土布其嘎查農牧業合作社打工的銀寶談起現在的生活面露喜色,“國家給咱的扶貧政策多,咱自己更得加勁兒幹。”
“牛文章”寫得紮實,得益於政策引導,更緣于淳樸的農牧民對小康生活樸素的渴望。在科右中旗,“牛文章 ”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科右中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7.3%下降到目前的0.13%。
大廟牛羊交易市場,挑好的羊羔整裝待發 (攝影:陳立庚)
走進科右中旗大廟牛羊交易市場(下簡稱“大廟牛羊交易市場”),成群牛羊在人們的叫賣聲中咩咩、哞哞叫個不停。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在牛羊交易市場開市時表示,科右中旗是內蒙古全區33個畜牧業旗縣之一,被公認為“肉牛最佳養殖育肥帶”,農牧民群眾普遍有養牛的傳統和經驗,大廟牛羊交易市場則是科右中旗推進肉牛産業化經營的基礎保障。
大廟牛羊交易市場的成立一方面促進了當地肉牛規模化養殖高效流通和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激發起當地農牧民養牛的熱情。吳巴根那是科右中旗的養牛大戶,“從今年5月1日開牛集到8月初,2個多月我就賣出了140多頭牛,今天準備再買30頭小牛趕緊飼養出欄。”
家門口就能交易牛羊,一買一賣還有市場補貼。科右中旗圍繞“做牛文章”的發展思路,引進現代農畜加工、貿易公司龍頭企業,搭建起符合當地實際的肉牛“種養加銷”全産業鏈。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肉牛養殖戶達1.4萬戶,肉牛養殖合作社達282家,肉牛存欄達32.6萬頭。
當地養牛大戶吳巴根那正在牛羊交易市場進行結算 (攝影:陳立庚)
大廟牛羊交易市場總經理馬元信告訴記者,針對農牧民缺少經營經驗的現狀,交易市場還提供專項資金準備為50個養牛戶提供不低於30萬的無息貸款。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截至目前,科右中旗肉牛養殖戶達1.39萬戶,肉牛養殖合作社達282家,肉牛存欄達30.7萬頭。
環境美了 文旅産業的“顏值”更高了
“發展旅遊業到現在,每年嘎查集體經濟就能收入300多萬元。” 巴彥敖包嘎查書記張軍話雖不多,但談吐間底氣十足。科右中旗巴彥敖包嘎查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也是“全國文明村鎮”“國家森林鄉村”。張軍介紹説,1998年因為汛情,山洪曾將巴彥敖包嘎查的土地沖刷成一片片河灘地,缺少草牧場的村民依託當地的“兩山半水”搞起了旅遊業。
巴彥敖包嘎查依託當地“兩山半水”念好“文旅經”(攝影:陳立庚)
生態建設和旅遊發展是時間沉澱的結果。“一開始,我們把村裏能種樹的地方都栽上了樹苗,環境漸漸好了,就開始給水塘硬化養魚、搞垂釣。” 巴彥敖包嘎查的秘書、度假村經理唐萬海很健談,每行至一處,他都能將這一處的來龍去脈細數清楚。
在過去,地處河谷地帶的巴彥敖包,“上面下雨,下面澇災”;如今1000多畝生態林和2000多畝經濟林不僅涵養了水源,還擋住了風沙。不斷變好的生態環境也為當地農牧民發展旅遊業打開了一扇致富奔小康的“大門”:有遊客想在村裏吃飯,村裏就開起了農家樂;有遊客想吃新鮮綠色的蔬菜,村民們就搞起了採摘園;有遊客想住宿,村裏就建起了蒙古包民宿。現在,蒙古包民宿、騎馬、射箭、七彩滑道等應有盡有,前來體驗鄉村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如唐萬海所言,“所有的旅遊項目都是村集體一年一年摸索著攢出來的。”
巴彥敖包生態旅遊度假村航拍。(攝影:畢力格)
自2017年開始,當中宣部“念好文旅經”的發展思路傳到巴彥敖包時,“明星村”開始成立自己的度假村旅遊公司。“每年的5—10月是我們的旺季,往年一年可以接待40萬人次。”唐萬海説,針對嘎查裏的貧困戶,每人有1萬元的扶持資金入股到公司,現在每年每人有1690元的分紅,每戶還有1000元分紅。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村民就近打工就業,年40萬人次的遊客體量也保障了村裏農畜産品的銷路。
刺繡扶貧車間內,繡娘們正在趕制蒙古族刺繡服裝 (攝影:陳立庚)
良好的生態環境讓當地農牧民念起“文旅經”,厚重的文化底蘊也讓飛針引線的繡娘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我們的1072件刺繡産品和7000余張刺繡圖案都免費無償提供給貧困戶使用。”談起脫貧致富的金絲銀線,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王府刺繡産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打開了話匣子。
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王府刺繡産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介紹“刺繡扶貧” (攝影:陳立庚)
她拿出剛剛設計完的蒙古族手工刺繡枕頭和多功能提包説,自“建檔立卡”與“刺繡脫貧”挂上鉤,蒙古族刺繡的繡娘們就通過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材料發放、統一成品回收、統一收入結算的方式,在家門口掌握了增收就業新技能。
繡娘白喜榮展開刺繡圖紙向女兒講授蒙古族刺繡技巧 (攝影:陳立庚)
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的繡娘白喜榮現在幹完農活兒有時間就耗在刺繡上。她高興地拿出一幅《花開牡丹》的蒙古族刺繡圖紙説,“我沒啥大本事,學會刺繡就能一年增加1萬多元的收入。”蒙古族刺繡成為了熱賣的文創産品,同時也形成了一條産業化發展之路。截至目前,當地已帶動2.1萬名婦女參與蒙古族刺繡産業,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
脫貧不脫鉤,幫扶不鬆勁。如今科右中旗結合當地實際和群眾需求,久久為功抓好生態治理、産業發展,夯實鞏固脫貧成果。綠水青山的畫卷中,農牧民鼓了腰包,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作者:白建平 陳立庚,原標題: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 生態興安書綠意 小康路上楓葉“紅”——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新思路激發脫貧內生動力)